1981年,对于今天70后80后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那时,他们正值童年,甚至,远未迈入童年。
但是,当他们童年的时候,听到的关于童年的歌曲,一定是罗大佑的《童年》。
四十年,悠悠然然的过去了,当年听《童年》的人,其孙辈已开始听童年。
所听所唱的,还是这首罗大佑的《童年》。
这不能不说是流行乐坛的一个奇迹了。
是因为偶然吗,绝对不是!
《童年》是罗大估花了三年的时间方才完成,无论是从旋律,还是大众化,亦或细节性、抒情性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讲,都堪称经典。
一、《童年》音乐的旋律
从专业的角度说,《童年》属于典型的“五段式一段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首歌有五段组成,但每一段的旋律都是一样的,会唱一段了,其它四段自然也就会唱了。这样最大好处就是琅琅上口,而且具体到每段,罗大佑都精心细致地做到了让旋律和字词一*融,看似口语化的语句背后,听的是音乐,讲的是故事。
二、《童年》歌词极富大众化
谁不曾有童年,谁不曾讨厌上课,谁不曾对同窗暗生情愫?《童年》中所描写的场景,穿越了时间,跨越了空间,发生在各个角落每个人的身上。这种极富大众化的真实生活场景,是《童年》这首歌得以长盛不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而且,歌词也极富叙事性,歌中几乎每句都是在讲发生过的事,事小,却情真!
三、《童年》歌词中的细节、修辞、对比等艺术表现手法
第一段,写等待游戏的童年。
知了叫得好单调好刺耳啊,就好似那学习的枯燥与无聊。只有蝴蝶在秋千上,可不正说明了主人公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吗?老师在拼命的用粉笔唧唧喳喳,一个用心良苦口若悬河,一个无可奈何只盼下课,对比何其强烈,描写何其生动!
第二段,写游玩的童年
看吧,商店里什么都有,可口袋里却什么都没,令人哭笑不得,苦笑无奈。眼前,仿佛显现出一个在小商店前左顾右盼、又翻遍口袋,最后不得不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离开的小男孩形象。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是漫画书里对小学生极有影响的人物,成绩也好,分数也罢,统统一边去吧,咱们的小主人公关心的只是那把剑――和后来的“华山论剑”可不就是同一把吗?
剑的归属还没想明白,或许仅仅因为眨了下眼,打了个瞌睡吧,又霎那间想到了隔壁的女孩,等了好久了呀,她怎么还不从窗前走过呢?患得患失,忐忑不安,可不就是青涩之情的生动写照吗?
第三段,写迷迷糊糊的童年
想必,小主人公也知道在学校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可对于难以避免的跑神、初恋,当成绩下来时,想起老师说过的寸光寸金的话,一定会若有所思,常常立志吧。可是,一天,一年,天天年年,年年天天,莫不如此,迷迷糊糊的童年时光就这么一晃而过了。
第四段,写充满幻想与孤单的童年
太阳的升与落,神仙与鬼怪,这是每个人都曾想到过的问题,好奇、幻想皆是天性,猜想、神思一番,也在情理之中,所以,面对着天空发呆,百思不得其解,内心充满了不解和孤单,也是绝好的写照了。
第五段,写盼望的童年
遐想是永不能避免的,那美丽的大自然,那曾经有过的远游,多么希望再去亲近,再好好去游玩,可是,这恼人的时光,这恼人的没长大,令人太不爽了。就盼吧,盼明天,盼假期,盼长大。时光,也在一个个盼望中悄悄流逝了。
具体来说,歌的前三段是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童年意象,后两段则是描写的一个个的生活片断,而这些,是极具普遍性、典型性和形象性的,所以每每让人不由自主唱起时,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恍回昨日的感觉,愈陈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