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等: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
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位次上卿,前、后、左、右将军典兵卫,四夷屯警。
四方将军属于第三等武将,有的朝代叫做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有的朝代叫做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朝时候四征将军为不常设职位,有了战事才会拜将出征,所以四征将军的地位偏低。
而到了三国时期,四征将军成为常设职位,并改名叫做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蜀汉刘备的四方将军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没有赵云。三国之后,四方将军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南北朝时期,四方将军的地位仅次于大将军。
第四等:中护军、武卫将军、中郎将
相比于前三等,第四等封号的武将级别就偏低了,而且权力也不大,一般作为副将随军出征。
三国时期的赵云,就是第四等武将里面的“中护军”。“中护军”、“武卫将军”、“中郎将”的职责、地位类似,都是负责统领禁军,保护皇宫安全。
汉朝时的“中护军”还负责考校武将武艺,任命下级武将等。所以说,赵云还是有一定地位和权力的,他并不是一个杂号将军。
第五等:奋威将军、扬武将军、虎威将军、立义将军等(杂号)
奋威将军、扬武将军、虎威将军、立义将军等武将一般是由于在某场战斗中有了突出表现,作战骁勇而被封赏的武将名号,平时并无太多实权,为杂号将军。这种杂号将军的名称更是琳琅满目,什么样的都有,在此只简单地列举了其中四个。
三国时期,吕布归降董卓后,董卓当即就封了他一个“奋威将军”,名字虽然好听,但是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庞德归降曹操时,曹操听说庞德久经沙场,武艺不凡,当即封庞德为“立义将军”。这种杂号将军品阶不明,想怎么封就怎么封,想封个什么名字,就封个什么名字。
第六等:牙门将、偏将军、裨将军
牙门将、偏将军、裨将军等为古代武将的最低级别,一般由表现突出的校尉升任,相当于刚刚高出“百夫长”的级别。牙门将、偏将军等是普通士兵、校尉通往武将、大将的必经之路。三国时期的魏延就做过刘备的“牙门将”,但他后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蜀汉大将。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武将封号的六个级别,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处于第四等中护军,他主要负责统领禁军,任命、考核下级武将。虽然赵云的地位没有刘备“前后左右”四位武将的级别高,但他并不是一个杂号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