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
由于菠萝运输不便,太熟了还没到港就烂掉了,太生了口感又不好,所以这段时期,这种罐头式的菠萝在东南亚各国盛行,风靡一时。陈嘉庚也算是瞅准了时期,仅仅经营三个月的时间,就给自己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陈嘉庚的生意是越做越大,仅仅一年的时期便在新加坡增设两个罐头厂,不断地扩大规模,提高产量。据陈嘉庚自著的回忆录中记载,1905年他的两家罐头厂共计生产罐头三十多万箱,加上米店的生意,一年下来,净赚了六万多元。
与此同时,他也不安于只做罐头,毕竟罐头这种低端产品,投资少、见效快,短时间内很容易被仿制。越来越多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产生,既然想赚钱,就要把生意做的更大,没过多久,陈嘉庚看到了生产橡胶制品的巨大利润,便又把目光放到了橡胶上。
第二年,陈嘉庚就在自己的黄梨园也就是菠萝园开始大规模的种植橡胶,并且投入到橡胶的生产加工当中,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陈嘉庚认识了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中华民国的开创者,革命先驱孙中山。
陈嘉庚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在辛亥革命前夕,身为同盟会成员的陈嘉庚,已经是出入新加坡各大商会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人们在称赞这位后起之秀之时,也在感慨他日益扩张的生意,然而,他却把更多的心思放到了国家的建设与平民的教育当中。
福建光复以后,为支援福建的建设,陈嘉庚先后筹集了20多万元支援福建的财政,而后又支援家乡的经济建设。
陈嘉庚携其夫人一起回到了老家集美,在集美当地不仅开设了自己的罐头厂,还在当地筹建起了集美学校,不久之后,又让他弟弟回国创办了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到了上世纪20年代初期,陈嘉庚的生意已经进驻到到菠萝制品、橡胶制品、钢铁运营,轮船运输等多个领域,成为马来半岛一代无人不知的富豪。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土依旧是遍地狼烟,军阀混战。
六十年代厦门大学
在他痛心疾首之际,能做的就是发展经济、兴办教育,厦大也就在这段时期应运而生。在他的倡议之下,身处南洋的福建商人共同出资,筹办了厦门大学,而他个人就认捐了400万的国币,这才当时,可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巨款。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20世纪中期,陈嘉庚的个人事业达到了顶峰,他的产品销往东南亚各大城市,无论是香港还是上海,或是广州随处都能看到陈家的商品,而他个人资产累积达到了1500万之多,手下员工数万之众,势力称霸整个马来半岛。
也许是陈嘉庚看尽了晚清末年,中国老百姓的那种生灵涂炭,也许是他经历了太多,被洋人欺辱的瞬间,在他骨子里总有一种中国读书人的骨气,一种发自内心的家国情怀。
在商场上游刃有余的这些南洋商人,大都抱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有着一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他们不仅有,也是这么做的。
五三惨案
1928年,由于老蒋的一再妥协,济南城内的居民遭到了日军惨无人道的迫害,一万多个活生生的人死在了日军的屠刀之下,这就是日军霸占山东时期,制造的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
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听闻之后,愤慨不已,当即就展开了救济的行动,并且亲自出任“山东惨祸筹赈会”的主席,为受难的山东群众筹集善款,反抗日军的无耻行径。
七七事变之后,陈嘉庚为支援国内抗日,迅速在新加坡成立了“南侨总会”,一方面为宣传抗日四处奔走,一方面为国内筹集资金,支援抗日。
仅仅一年的时间,通过南侨总会汇到国内的各种捐款就多达3.6亿,到41年,向国内的回款总额达到了15亿,极大地支援了国内抗战的积极性。
对于以和代打的媚日行为,陈嘉庚更是坚决举起了反对的大旗,就在汪精卫还未彻底投降之前的国民参政大会上,陈嘉庚作为与会人员公开发表言论,坚决支持全国人民抗日到底,并且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是汉奸”的提案。
为了表明自己坚决支援抗战的心迹,鼓励抗战的士气,陈嘉庚还经常带队奔走在国内的各大抗战战线上,成为国民政府的座上宾,共产党人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