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设备和 App 的触发距离不一样,具体取决于 App 的要脸程度。
大一点的 App 为了保险起见,会把「 小划不算划 」的阈值缩小,这样跳广告时,因划动距离过短,用户就会误以为自己是不小心点到了。
当然,差评君猜测应该还有更保险的做法:比如设定触发几率,小划 15 次触发一次广告,或者在某个时间点才能触发,防止被人复现抓包。
看到这里,大伙儿应该有点不能忍了吧?
那针对上面这些流氓广告,我们有办法么。
有,但不多。
去年 12 月,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就给摇一摇广告定了个规范,要求触发灵敏度不可过高,比如设备加速度不小于 15m/s²,转动角度不小于 35°,操作时间不少于 3s 等等。
但,这只是行业标准,相当于呼吁大家别玩脏的,约束力不等同于法律法规。
不过,用户也可以自食其力。比如部分手机可以禁用传感器权限,也有一些软件支持关闭摇一摇广告。不同机型和 App 设置方法不一样,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下。
那至于「 小划不算划 」呢。
我也咨询了一位律师朋友,他认为不算违规,至少他还不知道有哪条法规明确禁止了这种触发方式。
所以说白了,对于这类广告,如果你不得不用他家的 App ,目前也只能忍着,甘愿成为被宰的肉鸡。
虽然从法理上讲这些广告可以说是合法合规,但差评君还是不由得想感叹一句:
为啥 App 广告越进化越离谱了?
曾经的电视广告和视频平台广告,给我的感觉像是一场交易,你提供了内容,我看你的广告,我记住你的品牌,你影响我的消费,挺公平。
但现在这些 App 上的广告,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勾心斗角的诈骗。
从虚假的跳过按钮,到现在的摇一摇,划一划,想方设法骗你误触;
信息流里的广告,也干脆做得和帖子一模一样,甚至很多标题会高强度更新,顺应 3 小时前的热点新闻,试图把你晃进去。
你可能会好奇,这种并非用户本意点开的广告,会在瞬间引起用户的反感,真会有多少转化率吗?
而且对于 App 来说,正常的产品经理肯定清楚这么做,用户体验会奇差,这种恰饭方式也不会长久。
既然这个广告形式两头不讨好,为何还能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呢?
原因也不难猜,大概所有人都被「 数据 」给捆住了。
商家的运营需要一个好看的广告点击数据,我观察过一些容易误触的广告,大多都是售卖一些零食、生活用品的中小商家,大平台占比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