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北京什刹海附近咖啡厅露台欣赏风景(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如何在保护中更新、怎样在传承中发展,成为古都北京的时代命题。
2017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深入挖掘保护内涵”;2020年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提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建设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地区”;2023年发布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提出北京中轴线保护、展示、利用、监测等规划管理要求与策略……
“北京是著名的古都,老城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规划的重点和新城有所不同,要守住历史文脉和胡同肌理,不能再搞大拆大建。”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说,“我们把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北京老城正悄然蝶变。
市民在北京什刹海边下棋(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天更蓝、水更绿、胡同更有秩序,在家门口跟老友坐湖边下棋、遛鸟,别有一番趣味儿。”家住西城区什刹海边上的市民孟凡强感慨,“恬淡怡然的老北京之韵,又回来了。”
作为北京老城著名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什刹海毗邻中轴线,处于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北端点。
从什刹海东岸远眺北京钟鼓楼(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西城区是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是能够反映北京都城历史变迁的代表性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西城区委*孙硕说,“我们要做老城文脉的传承者,抓好中轴线申遗重点任务,推进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文脉延绵,新城展翼。
天安门向东20余公里,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崭新的千年之城正乘风前行。2016年,中央首次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2020年起,北京城市副中心年度投资从“百亿级”跃升至“千亿级”,并连续4年保持这一投资强度……
作为北京“一核一主一副”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正深度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锚定高端产业推动创新协同,加速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宜居城市,成为千年古都又一张亮丽名片。
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4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北京建工集团提供)
大运河畔碧波荡漾,万里长城巍峨雄踞,西山山麓文脉绵延……2017年,北京新版总规将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三条文化带将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再现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历史风貌,承载千年古都的“城市之魂”,铸就大国首都的“文化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