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蕴涵诗的心永远年轻
蕴涵着诗的心是永远年轻的。作者就是个小姑娘,很清新却绝不飘。很早就想要寻找自己、发现自己。随着成熟,心灵活跃行止持重却不老成。就化作一条朦朦胧胧的小船颠颠簸簸地出海扬帆了。想在生活的大海中找到自己、理解自己。
“有些人很早就离弃了自己,
却不知道自己的死亡……
有时候我会带着自己逃亡,
有时候我会带着自己躲藏,
但我从未放弃过我。”
蕴涵着诗的心不断迸发出生命力。作者有了家,有了孩子,成了两个人的船、三个人的船。再前行,他们找到了灯塔——儿童教育事业,成了一条许多孩子们、许多家长们的大船。航道并不平坦,充满未知和探索。
“就好像有个秘密, 在等着我。”
“你究竟在何时,在哪里丢失了自己?”
“原来每个人都找不到心灵的读者。
……
原来我只能在我的里面找到我自己。”
蕴涵着诗的心不停留于平庸的答案,她的航道通向自我、孩子们、家长们、每个人的远方:活成自己、成就自己,相互成就、共同成就。这些航程的记录,就是一首又一首诗。
“我却拒绝了纠缠,
也拒绝了羞愧。
……
独自推着行李箱,
独自走过一段时光,
我学会了和过去分离,
和自己相聚。”
蕴涵着诗的心是自我发现的泉。作者常情泉涌动,滋润生命生活;常思泉汨汨,消融过时的印象、不适合的认知,一次又一次地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建立和自我实修的宝藏。
“和自己相遇, 从此不再孤独。”
“聊聊你要不要吻一吻自己的孤独。”
“我的后面,谁在决定呢?”
3.诗如雨露,润心细无声
诗是雨露,细无声地启迪心灵,有时超过大学给予的启迪。(曾经的)耶鲁大学校长查德·莱文说“真正的大学,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自我知觉、终生学习的基础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我终于看见阳光灿烂,
……
看见了大片大片的春绿,
……
这以前都结束了,
我的感受成为了今天。
静静的,睁开了心的眼睛。”
诗充满了爱,自爱与博爱,扎实地爱自己才能真实地爱他人。诗情多源于使命感,率先感到忧乐的责任。诗人的心容易不安,也造就了勇敢的探索者之路。诗如其人,这里的诗和爱是清爽的。
“爱单纯的像光一般清透、明亮……”
作者甚至在寻找自我;而后再去看到他人、走近他人。自己成长了,才能协助他人成长。
“爱单纯的像光一般清透、明亮……”
作者几乎一生热爱、从事教育,首先是幼儿教育——爱和自由心理教育事业。这里的诗给予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技能,而是看到自己;不只是,向外改变环境,而是提升思维方式;不只是,笃信被告知的内容,而是独立提问和有自己的感情。这里的诗,把自己还给自己。
“如果我成为任何,
……
成为成千上万个你,
成为无尽头的恐惧和念头,
……
但是我成为了我,
我可以同时看到我、你、情景,
……
是无穷尽的。”
诗不止步于干枝黄叶似的归结。围绕着自我、人们和孩子们,怎样活成自己、成就自己,并相互成就、共同成就。贡献出作者独特的纠结、举步和记录。
4.觉悟者的路就是诗
一路走来,把内心的涌动凝聚出心泉。她又勤奋,心相及行动联成整体的勤奋,所以经常地心泉汨汨。
“思绪像春天的脚步来去匆匆……”
溢出了心声的诗,她的喜怒哀乐都是清爽的,诗如其人。
“我是我丰富的感受,
我是我潮起潮落的情绪,
我是我永不停息的思绪。”
初读感到畅想如小溪,流入心田淼漫开来,又间入幻想,便泛发出奇妙的浑然;但溪水自始至终都源自现实的生活。
再读
“我的爱像鸟儿一样飞了起来……”
遐想如云,春风里随思高远,细雨里飘洒辽阔。
“我终于看见了阳光灿烂,
看见了树,
看见了嫩绿色……”
总是拥抱着阳光而释放了自己。
再品读
“像马蹄轻轻敲打着石板……
像山谷里回荡的鸣钟……
何时将我的手放入你的手中?”
那是一段故事,故事会伸出手牵起你的手,从新的小路走入你自己曾经的生活。
作者就是这样探索着自己、孩子和世界。
“闭上眼睛,
无论你在哪里……
让呼吸送你进入内在……
和自己相遇,
从此不在孤独。”
诗人和她的诗跋涉于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
“如果有人指责你,评判你
……
如果你评判自己,责备自己
……
如果有人赞美你,或者蔑视你
……
观察并倾听他们。
你只是他人和自己的旁观者。 ”
“我在你那儿唯唯诺诺,言听计从
……
我在众人前矫揉造作,曲意逢迎。
没关系……最终我属于我自己。”
的确,她的喜怒哀乐都是明亮的,都是与她的亲人、事业,尤其与她的孩子们链接发生。爱不仅是温暖的,更是明亮的,最明亮的最温暖就是阳光,所以她总是相遇了、拥抱了阳光。
情与理揉成事。情与事明于心。首先是她看似平静的积累成诗。事、理、情的人生,真切、本质地献给了孩子,展露给所有人,去感知、理解、践行,勇敢地投入,绝不是参观生活。感受迎面扑来的丰富,必然激荡出这看似平静的诗句。
不仅是羡慕人生,更拒绝参观生活。投入并明确自我、明确他人和孩子们。
觉悟者的路就是诗。诗是与爱牵手的觉悟。
从自己走进了孩子们,从孩子们走进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