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东坡同为豪放派领军人物的辛弃疾,其豪放之风就和苏东坡完全不一样。
那么为什么说辛弃疾是豪放派“剑宗”?
我们说苏轼的豪放词没有剑锋,但是内劲十足,给人的影响是由内而外的。而辛弃疾的豪放词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寒光凌厉,让人读罢不需要细思就被一种英雄豪杰之气深深震撼。
且在辛弃疾的豪放词中多次出现“剑”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
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
须作猬毛磔,笔作剑锋长。
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
另外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位侠客,一位剑法高手。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一些人民不堪金人的压榨迫害,便奋起反抗。此时21岁的辛弃疾便组织起了两千多人的起义军。在山东有个更大的起义军组织,领头的叫耿京,于是辛弃疾带着两千人的队伍归附了耿京,耿京手下有十万余人。所以他在后来的词里面写到:壮岁旌旗拥万夫。
但是后来耿京被一个奸细叫张安国的*死了,而且还投靠了敌人。辛弃疾听到耿京被害的消息,就带领一批五十人的小分队冲进几万人的敌营,活捉了张安国,却并没有急着*他,而是连夜把他押到南宋都城建康,然后在这里将叛徒张安国斩首了。
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理想,把收复失地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的词里面表现的全是他渴望收复的志意,他几乎每首(豪放)词里都表达了他要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志意。
从“辛弃疾”三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一股英雄豪杰的气概,就和“霍去病”一样。在辛弃疾出生前,北宋就已经灭亡,北方已经沦陷,在他出生时,他的家乡就沦陷在金人之手有十年之久了。所以辛弃疾自幼生长在沦陷区,他的祖父辛赞正是希望他像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建功立业,故而为他取名“辛弃疾”。
同时祖父时常带着他们一群儿童登高望远,指点江山,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怀。所以辛弃疾的这种英豪气概、忧国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是根深蒂固的。
后来,这种英雄气概自然而然被辛弃疾运用到了词的创作中,形成了具有独特辛弃疾烙印的豪放词风。
然而当他投奔南宋朝廷后,却发现南宋君臣苟且偷安、不思恢复、醉生梦死。辛弃疾在南宋的四十多年,超过一半以上的时间是被免官、闲居在家的。辛弃疾恢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志意和理想到死都没有实现。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表面看朝廷对他重视,然而当朝者根本没人听他的。
他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一边积极备战。同时另一方面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他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北伐再次失败。可是辛弃疾的意见没人听,就像他写的《美芹十论》、《九议》等一样。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并不重视。
令人更悲愤的是,写下这首千古名篇不久,被一些谏官攻击,辛弃疾再一次被免官。“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面满含英雄的悲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1207年秋,辛弃疾再次被起用,但此时他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贼!*贼!”
辛弃疾不光词的剑锋凌厉,甚至可以说辛弃疾本身就是一把锋利的宝剑,靠近他或者他的词的人都会被他身上由外而内散发的英雄豪杰之气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