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视剧《柒个我》大火。张一山用精湛的演技完美诠释了七重人格的纠结与分裂,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震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只有一个人格,他们很难想象到,世界上还有人会有多重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卡梅伦.韦斯特就是多重人格的受害者。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竟有24重人格!但韦斯特没有因此而沉沦,他积极治疗,并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著成《24重人格》一书,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材料。
本书主要是写由于作者幼时的经历,在成人后具有多重人格。而各个人格的相处,分裂给作者及其家人带来的心碎经历,及作者积极治疗创伤心灵的过程。此书在国际心理学领域颇有声誉,也给国际心理学关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临床研究提供宝贵一手资料。另外,对于研究心理学之外的我们来说,它也是一本奇幻的令人着迷的故事书。
卡梅伦幼时曾被祖母、母亲和一个未知男人性侵,心灵受到严重创伤,由心灵自我保护机制创造各个“他我”来降低伤害。但在他娶妻生子后,各个分身陆续出现,人格不 断分裂,给他的身心,家庭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因此卡梅伦不得不卖掉公司股份,搬迁住址,不断就医,来控制人格的分裂和对自我的伤害。这是一个不断自我斗争,令人心碎,走在死亡边缘的过程。在期间,卡梅伦记录自己的经历和各个人格的斗争及治疗过程,不断研究心理学,最终取得胜利并在赛布鲁克研究生院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这为国际研究多重人格提供了宝贵的临床资料,为我们自我心理愈疗提供了保护力量。
多重人格,又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性的一种。解离症的发生率很低,国外的发病率约0.01%。。解离症包括"解离性失忆症、解离性迷游症、多重人格异常、及自我感消失症"等。解离症指的是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起因通常是极大的压力或极深的创伤。而作者的解离症就是因为幼年乱伦关系给其造成极大的创伤引起的。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各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此时原本的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没有意识也没有记忆的。
分裂出的人格之间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这也就导致严重的“遗失时间”现象。通常在此分裂现象开始时,原本的人格(即未产生多重人格前的人格,或称主人格)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所以即使患者发现自己的记忆有截断的现象,也无法知道自己已有多重人格,也有一些严重的病例,主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会有一个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这个人格愿意合作,治疗人员就能从中得知许多有益的资料。
作者的的多重人格在这方面有所区别,各个人格包括主人格知道对方的存在,也能在一种人格控制其身体时知晓其对话,动作,并主动与其他隐藏人格讨论。通常,DID非常严重并且会持续很长时间,由此造成病人的功能缺损.病人较多有自*企图,而它总是在成年时期才被诊断出来。对大多数DID患者来说,最大的困难是承认和接受一个事实:你过去的生活,并不如你以为的那么美好,你信赖的人,曾经做出对你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事情,否认事实,只会使情况恶化。
作者,简称卡姆,不断莫名其妙的自残,在分身出现后,甚至妻子和儿子都见过其分身后仍旧不承认它们的存在,只以为自己是个疯子,自己污化祖母与母亲,不断的自责并求证,这对他的治疗非常不利,这样的身心摧残,使他和家庭都难以承受。最终,在达拉斯查特医院的“罗斯心理创伤研究中心”用电视采访录像带回放的方法记录下分身的出现,这才让主人格承认了分身的存在,承认了自己患病的事实。这也为卡姆多重人格的治愈铺平了道路。
多重人格是一种病理心理现象,而非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但临床经验的不足会导致经常的误诊,而目前比较公认的是从弗洛伊德精神动力学理论解释多重人格发生的机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框架是将人格分成我,自我,和超我;人都意识领域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人的心理障碍产生是源于童年期的创伤经历或性力,其治疗的技术乃是应用躺椅,自由联想和释梦,向患者揭示其心理障碍的起因和联系,使其领悟从而达到人格重建。
本书中作者成年发病,通过不断治疗,使其逐步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在其成年自我的记忆中早已忘却童年的性虐待,通过治疗技术使其识别不同分身的意义,承认事实,并督促不断学习,成为一个较为整体的人格。而我国对于多重人格的临床不多,仅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由少量文献报道。一方面是其本身的复杂性和难辩性;另一方面,部分患者的异常行为涉及违法或伦理道德,同时多重人格诊断又缺乏客观的诊断依据。再者,精神动力学理论与精神分析技术在国内的介绍和应用推广不够,甚少有这方面的专家,因此这类患者的诊断和研究甚少。值得庆幸的是,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的系列培训,已有部分国内同行涉足这片领域。(季羡林)
本书中卡姆共有24个分身,每个分身性格,年龄甚至性别都不同。最常出现的有:戴维,一个4岁小男孩,他是 卡姆出现的第一个分身,是受卡姆祖母乱伦的受害者,他在接触艾利医生时重现了受虐的苦痛场景;克莱,一个8岁小男孩,讲话结结巴巴,不敢正眼看人。是在卡姆搬家时因和母亲独处而被性侵的受卡姆祖母乱伦的受害者,他在接触艾利医生时重现了受虐的苦痛场景;克莱,一个8岁小男孩,讲话结结巴巴,不敢正眼看人。是在卡姆搬家时因和母亲独处而被性侵的受害者;斯威奇,8岁,他对自己遭受的虐待一直愤恨,因而他把愤怒发泄到卡姆身上。经常以自残的形式使主人格遍体鳞伤。经过珍娜医生的劝解,告诉卡姆是自己,也是分身共同的身体,他伤害卡姆也是伤害大家,就是在伤害自己。并且告诉他自己是受欢迎的,卡姆会好好跟他沟通,让他合理的宣泄。这样,才避免了卡姆的自残行为;尘儿,12岁的女孩,个性温柔善良,经常买菜做饭。因为幼时卡姆曾遭到一个陌生男子性侵,而他认为只有女孩才会遭遇这一切,所以他的心理机制就创造了这样的一个女孩来抵制伤害。而尘儿最大的烦恼也就是这样的年华寄存在一个男子体内,以至于他遇见了心爱的男孩罗比,也无法表达爱意;巴特,28岁男子,个性随和风趣,以前经常制造噩梦吓唬其他分身,强迫他们保守秘密。而在艾利医生的开导下成为保护者,和佩尔联手帮组卡姆和其他分身度过低落期;利夫,30岁,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它代表的是行动力和执行力,总是作为策划者驱动卡姆,是卡姆事业上的完美帮手。在珍娜医生的建议下,他放慢脚步,和大伙融为一体。
卡姆就像一家旅馆的经理,这24位分身就像是房客。他们轮番控制卡姆的身体,使卡姆正在雷厉风行时突然变脸成放荡不羁的浪子,又倏然成为唯唯诺诺的8岁男孩,又变成含情脉脉的少女。分身在他身体里不停讨论,轮番登场,不分昼夜,使得他心力憔悴。
对于卡姆的经历,毕淑敏这样总结: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间仓库。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和情感,都会被一一送到仓库中,分门别类的储存起来。其中一些贴着精美的标签,那是令人愉快的回忆,我们时常拉开抽屉欣赏一番,也会拿出来与亲朋分享。那些不愉快的记录,我们将它们贴上封条,放在犄角旮旯里,恨不能闭目塞听,永不开启。也许在哪个不经意间,那扇小门冷不丁弹开,我们也会赶紧关上,愁眉不展。我们以为这就是全部库藏了。其实,并非如此,有一些最不堪回首的惨烈记忆,被我们深深的掩埋在心灵库房的地下,化作了僵硬的泥土。然而,负面能量不会自动消失。如果没有正确清理和根除,他们会在地下发酵,滋生出越来越密厚的复仇菌丝。终于有一天,他们遏制不住爆发出来,让人们抑郁,沮丧,烦躁,悲观,绝望…甚至,衍生出陌生而诡异的人格,操控我们的生命。而这,也是卡姆出现多重人格的问题总结。
卡姆幼年时遭受性虐,他为了保护自己,以免让自己沉溺在这个恐怖的经验中,就设法“分离”了自己,让另一个”人“承担恐惧,而自己则把事情忘掉。就像是一些照片上记录了你曾经经历的恐怖事件,你十分恐惧,不想再见,所以你把它藏到了一大堆杂物的下面。这些年,这些隐秘的照片你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了。
可有一天,你无意中又找到这些照片,乍看这张重见天日的照片,你会非常恐慌,像当初发生这件事情一样恐慌。当这些分身在一个机会中出来时,都重现了当日的恐慌,并带着复仇的情绪,且不断地转换身份,把抑郁,痛苦,绝望等情绪一起抛给卡姆,让卡姆生不如死。
医生只能分个安抚,告诉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已经过去,他们现在已经安全。并在卡姆心里建了安乐室,聚集所有分身,宣告每个分身的职责,并在消极情绪到来时把他们带到安乐室安抚。并让卡姆准备了日记本,让每个分身有机会用书写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让医生了解卡姆病情和证实卡姆患有多重人格的依据。
多重人格症的患者会经常不承认他们的病情,这也是卡姆与病魔斗争的症结。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这些分身,来证明这些分身的真实存在。这听起来让人奇幻,好像只有电视剧里才有。可是最终电视采访,录像带回放的方法,让卡姆真实看见了自己的转变和分身,他才不得已相信。
在患者承认事实后,治疗将变得简单。说服每个分身,你们既是自己,也是卡姆,卡姆的身体也是你们的身体,所以你们要爱护这个共同的身体。另外,分身们会轮流接管身体,把隐秘在心灵深处的自己释放出来,每天出来透透气,当然,在卡姆主人格在做事中,分身们也不可随意干涉和转换身份。他们既是卡姆的一部分,也是卡姆家庭的一部分,他们得到容纳和欢迎,得到卡姆妻子瑞琪的爱和交流。卡姆的主人格就像是旅店经理,分身们就是旅客,他们逐渐建立一套协议来共掌旅馆,合理宣泄,合理提议,使这家旅馆可以和谐统一的经营下去。
从卡姆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心理治愈的过程以及自我治愈的很多方法,比如建立自己的心理诊室。我们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只有一个人格,我们应该为之庆幸,但是我们从多重人格的卡姆的身上,应该学习到更多的坚韧和妥协。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不是完美不可挑剔的,那么,怎样应对伤害,完善自我,才是看完这本书我们最应该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