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石
南宋绍兴二年,高宗把黄庭坚所书的《御制戒石铭》颁于郡县;明太祖朱元璋明令建亭保护立于甬道的戒石铭,时称“戒石亭”;清人因出入不便,改亭为牌坊,称为“戒石坊”。
黄庭坚所书御制戒石铭
2、明镜高悬。正堂官员的头顶,悬挂“明镜高悬”匾额。警示官员判案要做到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公正廉明,执法严明,判案公正,办事公正无私。
“明镜高悬”的来历比较早,也比较曲折。晋代葛洪的小说集《西京杂记》记述了明镜的由来:汉王刘邦进入秦都咸阳宫内,见到一块方镜,此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名,人直来照之,影而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此镜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之”。
因为这块有特异功能的方镜出于秦地,故称秦镜。又因其有察识人们内心世界的功能, 人们就用“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目光敏锐,识见高明,能洞察一切。 所以,不论是清官、贪官还是糊涂官,为了标榜自己,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后来人们又痛恨秦代的暴政, 秦镜慢慢被演称为明镜,于是“秦镜高悬”便演变为“明镜高悬”了。
3、楹联。衙署的每个建筑物前,几乎都有匾额、楹联。楹联、匾额内容反映的民本思想和亲民、爱民理念,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欣赏品味衙署楹联,也是我们参观衙署的重要收获。
衙署楹联始于宋代,明清为盛。楹联多为为官者自撰,以此表明自己的为官追求。每个衙署都有十几幅甚至几十幅楹联。全国现存衙署楹联众多,内容涵盖为官、为政、爱民、修德等方方面面,语言通俗易懂、便于传诵。这里简单介绍几幅。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休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的饭,穿百姓的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此联为内乡县令高以永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所撰,用在三省堂前,时时提醒自己。
妄要同胞一分钱,请唾我面;
莫忘勤俭两个字,感服民心。
此联为陕西靖边县长牛庆誉所撰,表明自己廉洁为官的决心。
宽一分, 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 则官不值一文钱。
此为明朝户部侍郎张津撰联,悬挂在内乡县衙。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此为清人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的署联。
不但在衙署重要建筑门口挂有楹联,在不显眼的小门口也有固定的对联。如税库的悬联是:“一丝一粟, 我之名节;一厘一毫, 民之脂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