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近代,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小孩子不听话”早已经不是大不了的事情,反倒是在“出名要趁早”(言出自张爱玲)的鼓动之下,孩子的早熟早慧,成了一种被成人社会认可和赞扬的标志,进而在一段时间里发展成对“神童”的发现与鼓吹。
这种所谓的“神童”,一种是像社会新闻上看到,“每天写诗1500首”“中学生凭借对癌细胞基因序列的准确发现获得省医学技术奖励”或者“量子阅读”什么的,演技之浮夸,营销目的之纯粹,皆肉眼可见,与其说是“神童”,不如说是“神童”人设,最后大都要落到卖儿童保健品,教培机构报名,得奖者中考加分等变现手段上,多是家长运作社会关系和经济资源的产物。
另外一种,则是在我成长的90年代,围绕“神童”概念展开的舆论军备竞赛,比如今天一个孩子三年小学毕业,两年考上本科,那么明天另一家报纸上就要“交”出一个13岁大学毕业的天才神童。说实话,这种神童的*伤力,远低于“你看咱街坊家那个谁谁谁,每次家长会都被表演,再看看你”里面的那个“谁谁谁”,毕竟我妈不会把神童太当真,却很容易就拿别人家的孩子diss我。
更惨点的“神童”,还会被我们这些正常孩子当做猎奇对象,以前有一部国产电影,里面主人公的学校组织观摩一位同龄的神童表演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N多位(不要以为魔童动辄基因变异,神童人均科研带头,细分市场里,神童的神迹不亚于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涉猎范围),背到后面因为数字太长,孩子体力不支口吐白沫,让不学无术的主人公看了笑话。
结语:我们无从得知读心术超能力的阿尼亚,长大后会不会像X教授那样树立什么“为变种人平权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理想(大概率不会),这个刷表情包的小女孩之所以可爱,在于她黄昏和约尔即便一开始没有把她当做女儿,但起码也把她当成了一个需要成年人关心照顾的孩子,阿尼亚过的就是孩子该过的生活,这或许才是魔童也好,神童也罢,在其一生注定无法拥有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