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桑,《阿尔卡迪的牧人》,1628
我对中国的线了解不多,这几天在博物馆中,我感觉中国的线分为两种,有比较精细的,也转化为更大画面的、粗而开放的线条(注:中国画中的工笔和写意线条),这让我想到西方也有一种特殊的绘画工具,可以帮助画出非常精细的线。我感觉在线条上,中西的观念非常接近,但不完全一致【王廉明注:德国的雷德侯教授曾说,中国绘画与欧洲艺术、在战汉时期就分道扬镳了。他认为,中国绘画的笔法源自书法的传统,中国的线条包含了书法的内涵】。在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有一个希腊语词“γραφή [graphḗ] ”既表示书写,又表示画中的线条,这与中国的传统非常接近。
澎湃新闻:您在上海的讲座中提到了文艺复兴的“偶然画面”“随机画面”,“达·芬奇曾描述过画家从墙上随意的污迹中获取灵感的过程”,这种“随机画面”是否与现代艺术有联系?
普菲斯特里尔:这也是我此次杭州研讨会的话题,我觉得这不是达·芬奇或者说文艺复兴时代的创造,相反,这讲述的是艺术如何被自然创造。比如,阿尔贝蒂(1404-1472)在《论绘画》中就提到,人们发现树上有类似人脸的形象,他们就会用小刀在这个自然的随机图像上稍作刻画,由一个随机的图像发展出一个人工的图像。这一观点非常重要,到了17世纪,欧洲人开始尝试从人类学的角度 探寻艺术的来源,就是艺术如何创造。欧洲中心主义的想法认为艺术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去产生和演变的,这隐含了欧洲艺术成就最高的观点。
卢浮宫藏圣母像外的画封两侧,以画笔勾勒的大理石花纹,是一种“随机画面”。乌利希·普菲斯特里尔讲座用图
卢浮宫藏圣母像外的画封两侧,以画笔勾勒的大理石花纹。乌利希·普菲斯特里尔讲座用图
比如,在一本17世纪的书中【王廉明注:《中国绘图说》(China Illustrata, 1667)作者是阿塔纳修斯·基歇(Athanasius Kircher ,1602-1680)】谈到了中国的某个山顶上有一尊佛教造像,它是人工的,还是自然形成的?是不是先自然山石堆积形成了的某个形,这都是以人类学的方法在探讨艺术的来源。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欧洲人开发南美洲的时候,也去寻找了同样的东西,比如说有人形的山石,来探讨某些艺术来源的?这不单是欧洲17世纪的艺术理论,更是人类学探寻全球艺术发展的一个视角,以这一视角看其他文化下艺术的发展,并认为,世界艺术是以某种形式同样发展的。以上的说法不是为欧洲中心主义辩解,但以“随机画面”讨论说艺术是如何诞生的是有趣的。
阿塔纳修斯·基歇《中国绘图说》扉页,图中人物为亚当·冯·贝尔和利玛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