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3 07:5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陈宇浩
五一档最具话题性的电影,当属刘若英的《后来的我们》。从最开始的预售过亿,到如今“退票风波”深陷尴尬,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票房也是一骑绝尘,上映5天已达9亿多。
这桌叫“情怀”的菜,虽然叫好声寥寥,但还是叫座的,起码在前期营销上,占尽声势。比如一周前,朋友圈就被那段万人大合唱《后来》的短片狠狠刷屏了,视频里有人唱到泪流满面,看视频的人也红了眼眶。
对于许多人来说,刘若英的《后来》,唱出的是满满的回忆,或是尘封在心底的一段故事。在《后来的我们》这个大热IP的生成过程中,音乐俨然成了奇袭情怀、引发共情的最大爆点。
在电影界,这就是音乐IP最独特的魅力。一首歌成为一部电影,这样的例子在之前并不少见。
之前在路演中,刘若英一再声明,《后来的我们》并不是把自己的歌《后来》翻拍成电影,“而是改编自我的小说”,但大众还是被《后来》这首歌毫无抵抗力地圈了进去。
微博上,不少网友在晒图的同时,大都发出了类似“年少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感慨,有人更是直接表白,就是为了《后来》这首歌而来的。
当曾经无数次叩击你心灵、让你倒唱如流的歌曲,摇身一变拍成电影卷土重来,你会不会去看?看来,大多数人还是会为这份情怀买单的。
2014年《同桌的你》上映,这部从一首校园民谣发酵而成的电影,以不到3000万元的投资,获得了4.55亿元的票房。那个时候,甚至连IP这个词都还没流行。按照媒体的说法,“《同桌的你》这四个字,就值1个亿”。
这首发行于1994年的校园民谣,旋律简单,歌词浅白,却藏着许多人心底的暗涌,以及关于青春和校园生活的种种回忆,称得上是上世纪90年代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那时候哼着《同桌的你》的人,如今大都已进入不惑之年,当这首歌的旋律响起,就仿佛对着自己蒙了灰的青春轻吹一口气,所有的回忆立刻都会重见天日。如果要他们花个三四十块钱,买张票走进电影院,很正常。
类似成功贩卖音乐IP,把一首经典歌曲改编成电影而赚得盆满钵满的,还有《栀子花开》(票房3.79亿元)、《匆匆那年》(票房5.84亿元)等。
这些音乐,天然与青春、爱情有很强的勾连,它们共有的语境就是怀旧,抓取的主要受众粉丝,基本上是70、80后的这一拨人。
“一首歌要成为经典IP,有共情性、有传唱度是前提,但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沉淀、发酵,跟酒一样,是需要时间的。”乐评人吴玥告诉钱报记者,《同桌的你》有20多年了,包括像水木年华卢庚戌执导的电影《一生有你》,很快就要上映,这首歌也超过15年了。
所以由音乐IP改编的电影,通常都有一套“打法”,就是用跨界的方式去传递情绪,说白了就是“向40岁的人讲20岁的故事,向20岁的人讲40岁的故事”,最后把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吸引进来买票。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90后、95后也被圈进来,感动到稀里哗啦。
这就是流行歌曲奇特的魔力,它通常写的是重情感的最大公约数,写别人的故事、有群体的认同感,当情感的生命力慢慢养成之后,就成了IP。
据了解,一大批由经典歌曲改编的电影,都已经出现在电影立项的名单上,包括《明天我要嫁给你了》《你的背包》《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小情歌》《我的未来不是梦》等等。
正如著名词人方文山所说,歌词能为音乐提供的故事和画面,毕竟有限。“但如果以歌词为核心,扩充成剧本,能表达的情感显然更多、更丰沛。”
这正是导演们所喜欢的,一首歌长度只有三四分钟,但一部电影起码90分钟,从歌词本来就有的模糊立意出发,只要情绪把握准确,故事和人物有大量发挥想象的空间。
“把握住‘有泪点,有笑点,有理想,有激情’这些正青春元素,再搭配几个有分量的明星,票房基本上不会走偏。”吴玥说,“毕竟光是那首歌,就已经抵掉了几个亿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