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是热带物种,广泛分布于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的热带珊瑚礁海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南海热带海域。同时因为砗磲生长需要阳光,所以主要分布在阳光较充足的浅海。
在我们国家常见的有6种,分别是番红砗磲、库氏砗磲(又称大砗磲)、无鳞砗磲、鳞砗磲、长砗磲和砗蚝。在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及蜈支洲岛等生态保护较好的海区还有少量个体存在。在更远的西沙也只能见到番红砗磲、鳞砗磲、长砗磲及砗蚝。
摄影:© Tim Calver
2
濒危原因
砗磲在我国古代已被视为一种宝物,早在汉朝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当中,便记载了一则关于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散宜生用砗磲大贝敬献纣王,赎回文王的故事。
近年来,因具鲜艳的外套膜,砗磲又被作为观赏生物。又因其本身具有可食用的巨大闭壳肌和外套膜,是一种名贵海味;其贝壳在佛教被列为驱邪避凶的“佛教七宝”之首。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的砗磲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如帕劳(美属)、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砗磲资源调查数据均显示砗磲数量相当可观。
我国在1958年由广东省西南沙水产资源调查队对西沙群岛砗磲调查数据也证明当年我国砗磲资源非常丰富。但受全球气候变化及偷捕滥采等影响,世界砗磲资源急剧下降。据调查发现,海南岛周边原砗磲分布区已几乎难觅其踪迹,大个体的库氏砗磲也很久没有发现了。
目前,国际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均将砗磲列为世界稀有海洋生物加以保护,并实施国际贸易管制。根据我国《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规定,库氏砗磲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砗磲科其他种均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附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