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晋剧剧目,晋剧梅花奖名家唱段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5-08 22:56:34

有名的晋剧剧目,晋剧梅花奖名家唱段(1)

有名的晋剧剧目,晋剧梅花奖名家唱段(2)

晋剧是最受阳原群众喜欢的剧种之一,明时即传入本县,清与国民时期风行。其时,外地艺人常来献艺。

1948年后,业余剧团不断涌现,比较出名的有东井集、小石庄圪塔头、要家庄、曲长城、揣骨疃、浮图讲、西城等剧团,1951年4月成立的东井集业余剧团,由30余名男女青年农民组成,他们经常上演一些揭露旧社会、歌唱新生活的剧目,给剧坛吹进一股清新的空气

1953年,阳原县举办第一次农村群众文艺会演,有29个业余剧团参加。要家庄剧团演出的《二兰记》、东井集剧团演出的《小女婿》等剧目受到好评。

1953年组成的晋风剧团(后改称新民剧团),是阳原县第一个专业剧团,自负盈亏,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回龙阁》《回荆州》《游龟山》《火焰驹》《麒麟山》《四进士》《法门寺》等。

团址兼剧场在西城邓家巷,票价5分,演出收入除全团人员伙食费、衣箱租赁费、汽灯费等项开支外,余领按股分配:团长2股,主要演员1股,其他按厘分配。因收入甚微,演员生活很苦,平时吃的是玉米面窝窝、糊糊,逢年过节才吃顿黄糕或白面馒头。有的演员常常晚上登台演出,白天给人家打短工以养家小。为了摆脱困境,提高演出水平,剧团先后从外地招聘演员20多名。

聘来的演员记起姓名的有山西其他地区人:女正工青衣阎桂兰、女刀马小旦张秀英、女青衣杜芝兰、女胡生阎桂红、女小旦阎桂香、男胡生吴本荣等;山西大同人:女正工青衣黄美林,女小旦黄美云;张家口人:女青衣小旦姚玉珍等。

这些演员带来了晋剧不同流派的表演艺术,对提高剧团的演出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经常上演的剧目有《打金枝》《劈山救母》《金水桥》等,受到观众好评。

有名的晋剧剧目,晋剧梅花奖名家唱段(3)

1955年以前,本县戏班均为私营。西城戏班的袁世宏多年从事戏剧活动,能扮演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是该班的底包演员。他虽然目不识丁,竟然记了100多本戏,每到一地,任凭观众挑选,从不误场。

独山的马大如、揣骨疃的芦芦旦、小石庄的李团(艺名韭菜红)等人,都在晋剧方面造诣很深。他们不仅活跃在本村,逢年过节还到外村、外县、外省搭班演出。

1957年,县政府派工作组驻团整风肃毒,精简了部分人员,剧团改为演出队,演员收入由按股分配改为固定工资制。1958年,演出队在县内外演出,收入3.5万元,除去各项开支,还更新了部分设备,交还箱子折旧费4900多元。为了解决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1958年县成立第一届戏校,以晋剧为主兼演歌舞。

老艺人张海生应聘为武功教师,在他的严格训练下,男演员学会了小翻、拉拉、蛮子、扔人,女演员学会了旋子、扫堂、绞柱、站提等武功。从此,县晋剧武场戏面目一新。

1961年蔚、阳分县后,剧团有演员60余人。主要剧目有《杨府送印》《百岁挂帅》《三盗令》《十小战辽王》《青山英烈》等。由于演员阵容整齐,生且、净、末、丑均设ABC角,布景、灯光设备齐全,演出效果大为增强。

1962年到张家口解放剧场、新新剧场演出半月,场场客满,轰动张垣,受到杨丹卿、郭寿山、南定银等晋剧老艺人的好评,到1964年底,剧团历年盈余额达7万元。

1964年4月,阳原县晋剧团贯彻古装与现代剧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首排现代戏《李双双》,参加了张家口地区专业剧团现代戏会演。

截止1966年,上演的现代戏剧目有《芦荡火种》《杜鹃山》《朝阳沟》《补锅》《游乡》《喜临门》《箭杆河边》《山村姐妹》《迎春花》《渤海怒涛》《红色交通线》《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两块六》《阮八姐》等。

这个时期,须生演员帅宝祥(艺名小和尚)是剧团的业务骨干,他先后拜师王万全、吴本贞,为做功、唱功、梢子功、帽翅功打下基础,曾在《金沙滩》等剧扮演主要角色,

剧团还成立了创作组,其中导演任胜俊,创作了《柳林星火》,副团长韩耀宗创作了《对账》等。

有名的晋剧剧目,晋剧梅花奖名家唱段(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