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赤狐书生》中有段十分精彩的剧情。
书生刘道然为科考努力奋斗了一辈子,从青葱到白发,始终没能及第。他本人也因常年的刻苦学习积劳成病,憾然离世。
死后的他,因怀有对科考的深重执念而成了一个怨魂。
笔与墨成了他的武器。
电影中的这段画面美轮美奂,极具美感与文化意蕴。
文章铸成了一道巨大的牢笼,两位主角被困其中。随着文章字句变化,这张牢笼四周的纸张也变化,同时,形成新的阵法。
读书人最重要的武器——墨,成了怨魂刘道然的大*器,像一口深不见底的黑洞,吞噬着与他一样在科场郁郁不得志的书生。
已然成为怨魂的他,并没有得到解脱。在那个犹如地狱一眼的深渊中,他与那些被他吞噬的书生一起,处身于一座更大的考场,奋笔疾书,麻木而机械,无休无止。
短短几个画面,便把古代读书人深受科举桎梏的炼狱人生刻画得入木三分。
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同时,却又觉得十分悲凉。
甚至无法憎恨刘道然这样“作恶多端”的妖邪,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受害者。
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了1300年之久,对我国社会、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影响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远超过任何一项典章制度。
翻开史书不难发现,许多青史留名的大人物,都曾在科举的考场上金榜题名,尔后步入仕途。然而,有人金榜高中,就有人名落孙山,许多考生或止步于举人,或止步于生员,或终身为童生。
人们的目光总是聚焦于那些高中的“成功者”,却很少关注科举落第的“失败者”。
历史上,像《赤狐书生》中的刘道然那种,因科举失利而郁结于心,从青丝考到白发,努力一生,却仍旧不能如愿,最终遗憾离世的书生,其实有很多。
一、考了一生,只得了一个寂寞康乾盛世时,河南汤阴有个叫杨灏的读书人,少年参加科考,孜孜不倦地考了一生,64岁去世时,才只是一个贡生。
去世之前,他含着悲愤的心情为自己写下了墓志:
“功名艰于遇, 家业拙于谋, 择配弗称中馈, 教子难振箕裘。抑郁愤惫难诉, 含悲抱恨墓丘。”
这种绝望的呐喊,无声的嘶吼,与《赤狐书生》中的刘道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倘若怀有执念真的可以成为怨魂,恐怕,这位叫杨灏的老贡生,便也是其中一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