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历来以“公平公正”取士为口号,深受这种口号影响的世人,潜意识里会觉得,但凡金榜高中的人,必然是有真才实学的。
那么,在这种不成文的固有印象中,就意味着,科举落第者没有才华,或者是才华不够。
只有金榜题名的读书人才是真正有才华之人,他们才是成功者。
所以,当读书人科举失败后,面临他们的除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失落外,还有世人的鄙视、轻视、惋惜、同情等等复杂的目光。
《范进中举》中,范进在中举之前,他的岳丈胡屠夫经常把他骂得狗血喷头:
“我自倒运, 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像你这尖嘴猴腮, 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 就想吃天鹅肉! ”
正是有了这失意时极端屈辱痛苦的经历,在中举后,他才会那般欣喜若狂,以至于高兴得疯了。
后人只看到蒲松龄与其《聊斋志异》的光辉,却鲜少有人留意他的糟糠妻子在他漫长的科举考试过程中,对家庭重担的付出,对他无私的支持。
蒲松龄看到了妻子的伟大,在妻子死后写下了多首情真意切的悼亡诗,感佩她一生的付出与操劳。
他也将这种由衷的感佩,放入了他的著作中。《聊斋志异》中有多个美好的女性形象便是以其妻为原型塑造的。
毫无疑问,蒲松龄的妻子是位贤妻。
但这样毫无怨言,始终默默支持的贤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拥有的。
唐代有个叫杜羔的书生,屡试不第。他的妻子刘氏颇有几分才华,擅长作诗,在他落第归家前,给他寄了首诗:
“良人的的有奇才, 何事年年被放回?
如今妾面羞君面, 君若来时近夜来。”
因为杜羔多次落榜,他的妻子便羞于见他,叮嘱他“近夜来”。
字里行间,说的是其妻对他落第的看法,却又隐含着周围人对他的看法,否则又为何叮嘱他晚上再回家?
世俗的偏见, 外界的压力,令那些落第者不得不憋着一口气,继续走下去。
毕竟,万一成功了呢?
那就可以一雪前耻,光耀门楣,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了啊!
希言说
“刘道然们”不能释怀,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封建社会的全体逼迫。
已成为科举这座监牢中的局内人,想要脱身,面临的敌人,除了自己的心魔,还有那个社会无处不在的冷漠和嘲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