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荷兰的“国家磨坊日”,图/Antonisse, Marcel/ Anefo National Archives, CC0协议
到了16、17世纪,风车对荷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地的各种原料通过水路运往风车加工:北欧各国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木材、德国的亚麻子、印度和东南亚的肉桂和胡椒,种类丰富,应有尽有。
19世纪下半叶是荷兰风车发展的顶峰时期,那时分布在荷兰的大小风车大约有9000座之多。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风车失去了往日的作用。
如今,荷兰风车已退出历史舞台,被列为古迹。
荷兰小村里的“风车守护使者”风车象征着荷兰的民族工业文化,鹿特丹附近的“小孩堤防风车群”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风车也与荷兰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不舍得与风车就此作别,于是“风车守护使者”这一角色便应运而生。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荷兰“小孩堤防风车群”,图/Wikipedia/Michiel1972CC BY-SA 3.0协议
以位于荷兰南部的Oerle小村为例,这个小村有着悠久的粮食加工传统,自1300年就有一部风车,用于碾磨谷物,供周围村庄的居民们使用。
古老的风车在几百年的时间里随风转动,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村庄的变迁,也成为了Oerle小村的标志。
Oerle小村的Sint Jan风车,图/石敬摄
1932年,风车被当地现代化的磨面工厂所取代,风车也因此被拆除。
村里的居民们一直不忘风车在历史上给祖辈们带来的帮助,也为了使这一传统技艺和文化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亡,在1987年,村里重新建造了一座风车,取名Sint Jan。
风车磨床的主体部分和八角形的石块结构分别来自于原先Leezen和Vught被废弃的风车,其余部分为后来搭建。在1991年的“国家风车日”,Oerle小村风车竣工并开始试运行。
直到现在,Sint Jan风车依然保持着一周两次的日常运行,磨出的新鲜“风车面”供当地村民购买,收入则全数用于风车的修缮。
风车的运行和磨面工作都由一位20岁的荷兰年轻志愿者Jop完成,他生活在Oerle小村,从小就跟随“师傅”在风车里帮忙,近年来“师傅”年事已高,而Jop也完成了为期两年的“风车匠”培训,正式成为了Sint Jan的接班人。正是这样的传承,使得这一古老的风车技艺在现代化的今天得以延续。
20岁的志愿者Jop在磨面,图/石敬摄
全民投身风车保护事实上,不仅是社区个人,为了使风车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荷兰全国上下,从政府和王室,到行业协会,都积极参与到了风车的保护中。
在荷兰,风车很大一部分都是私有的,一般与相邻的房产合并出售。然而,属于国家标志和历史文物的风车在修缮和维护上的成本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荷兰政府每年出资专款2000万欧元,用于风车的保护工作,风车的拥有者可以通过荷兰文化遗产局提交申请,最高可以获得连续六年,每年一万欧元的补助。
省政府、各地的市政府以及各种协会也会提供不同类型的补贴,用于风车的维护工作。此外,风车的主人也可以自筹资金,通过出租房舍、商品销售等方式来获得资金,前述Oerle小村Sint Jan风车的“盈利反哺”模式就是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