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有什么用,弟子规有什么好处吗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5-16 23:53:45

弟子规有什么用,弟子规有什么好处吗(1)

儒家有个老传统,叫“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对无知的人,只能采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弟子规》这书,性质其实近于刑。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

《弟子规》这书,性质其实近于刑。它就是针对古代教育文化水平低下的群体的书,期望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经常听人说,自己的某篇文章入选了中小学语文教材,然而他绝不会承认那是自己的代表作。如果是文章进了高考卷子上,那么作者多半会说,我做阅读理解,结果拿不了几分。——我疑心有人即使做对了,也不肯承认,毕竟作家的文心,与出题人相通,不全是什么体面的事。

这种心态,自然古已有之。西汉史游的《急就篇》,到唐代这书民间还很流行,但“缙绅秀彦,膏粱子弟,谓之鄙俚,耻于窥涉”。至于《百家姓》之类,一诞生就被嘲讽为“村书”,那也不消说得。

所以读古代学者的传记,很少会看到他们是怎么学习蒙书的。六到八岁就读了四书五经简直是常态。即使他们也接触过一般的童蒙书,那也只能在这个年龄段之前。

可以肯定,古代的士绅之家,大多掌握了一套相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明清稍微有点文化的家族,就喜欢写“家训”。这些东西,价值观今天看来难免过时,但是还原社会情境之后,能够感受到,其中包含着许多切实的经验。比如谈到下一代的教育,会发现对儿童心理,已经有相当精微的观察,教育也十分注重触景生情、见缝插针的方法。对“快乐教育”的理解,他们可能也比今天很多人都深:不是通过减少学习量放羊让孩子觉得快乐,而是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换句话说,这需要家长极大的时间、精力投入。这些大家族,往往能延续许多代上百年甚至更久,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中等家庭,也不是没有阶层跃升的机会。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为学习的入门,也是长期教学实践后自然形成的一个合理的组合。古代小孩子学习的内容,虽然比现在单纯,但也可以大致分为上规矩、识文字、广见闻三大块。《三字经》包含的信息量相当大,尤其是历史部分,号称是一部《小纲鉴》,是不错的广见闻的教材;古人重视家族源流,《百家姓》当然有它的地位;而从增加识字量的角度说,《千字文》最重要。三本书里当然都有些价值导向的内容,这是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上规矩。

清末那位实业家状元张謇,是成功人士里起点很低的一位,他又是喜欢说自己资质鲁钝的,所以谈起自己早年学习,画风就和那些神童很不一样。张謇说自己开蒙的老师,教了一堆错误的知识,后来换了一位好一些的,教学时会“就《三字经》《四字鉴》《千家诗》说故事”。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讲《三字经》之类的书,“说故事”是很重要的。文字只提供一个记忆的大纲,要靠老师生动的讲述,才能让相关知识鲜活起来。第二,即使是起点这么低的张謇,值得一提的开蒙书里,也没列《弟子规》。

道理也很简单,《弟子规》本来就不是给追求上进的孩子看到。和前面提到的那些书相比,《弟子规》很有特点。

第一,《弟子规》全篇讲规矩,没有什么其它知识性的内容,所以《三字经》那样广见闻的功能是没有的。

第二,《弟子规》1080个字,有大量的字是反复出现的,实际上只包含几百个生字,所以作为识字课本,也过于初级。

第三,价值观上,《弟子规》很没有追求。那些家训里,喜欢强调读书本身是一切的基础,能不能做官倒在其次,这是已经取得一定地位的人家,比较注意吃相;《神童诗》之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确实庸俗,但这包含着火辣辣的阶层跃升的热望,蕴藏着巨大动力。

而《弟子规》没有这些,就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好像在教训一条失去梦想的咸鱼。

第四,《弟子规》虽然一开篇就强调,这是“圣人训”,是孔子的教导。但你把弟子规里的话和《论语》里相关的话一对照就会发现,孔子的招数从不用老,句句话有弹性,始终留着一点余地。而《弟子规》的改写,功夫就下在把弹性弄僵,把余地挖掉。

很显然,《弟子规》所面对的对象,社会阶层不要说和士绅家庭比,也明显低于学习“三百千”的一般人家。有人说,它实际上经常用于教导底层的成年人,也很合理。

儒家有个老传统,叫“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对无知的人,只能采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弟子规》这书,性质其实近于刑。它就是针对古代教育文化水平低下的群体的书,期望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所以那个时候,不能不说是一本很有“实用性”的书,一度在某些地方影响颇大,倒也不奇怪就是了。

(作者系大学老师、历史学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