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
如果说1933年的美国经历着大萧条的痛苦,开始感受生活和人性,那70年代的美国就正在经历恐惧和反思。
二战后的国际形式复杂多变,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战争的胜利只是带来了短暂的喜悦,很快他们就被冷战的紧张气氛所笼罩。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无数美国人守在收音机旁,生怕苏联的核武器落在自己的后花园,无数人已经挖好了防空洞,准备在里面避难一个月;与此同时,关于不明飞行物的目击记录陡然上升,美国空军甚至在1952年至1969年间专门设立“蓝皮书计划”,用科学的方式安抚群众的情绪;而一直延续到1975年越南战争,更让整个美国社会深陷分裂和悲观之中……
美国不再是唯一的世界霸主,美国人也不是一直生活在安全之中,甚至他们一直认为正确的事情也不一定是对的。
这些都在电影中有所体现,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中,美国人最喜欢的海滩成了大白鲨的捕猎场;《飞越疯人院》中,精神病院里的那些疯子,竟然比正常人还让人感动;《星球大战》不仅打造了一场太空史诗盛宴,也告诉了人们宇宙之大,人类并非唯一智慧生命;《异形》更是用深深地恐惧刺激观众,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弱小……
所以,美国人没那么强大,金刚也不该是简单的“爱上人类美女并闯入人类领地”的野兽,人们不仅要有对金刚“人性”的塑造,还应该有对自我的反思。
2005年,彼得·杰克逊告诉我们:人类才是反派。
2005版《金刚》
彼得·杰克逊版本的《金刚》,看似完全翻拍了1933年版,其实并不一样。我相信很多观众并没有看到前两版的《金刚》,所以直接比较剧情没有太大意义。
2005版的《金刚》有什么特色呢?
你可以说电脑特效,但这绝不是重点。因为这一次,彼得·杰克逊让金刚成了真正的主角、正面角色。电影中,导演大篇幅的表现骷髅岛的恐怖,各种对人类有致命威胁的怪物层出不穷,人类像曾经的殖民者一样,带着枪闯入这片不属于自己的领地。
而金刚则成了孤独的守护者,尤其是为了保护女主大战霸王龙的场景,成了全片最精彩的部分——金刚成了实实在在的英雄,他就像西部片里的孤胆警长一样,宁死保护弱者。
野心勃勃的电影制作人卡尔和英格兰霍船长等人,则为了利益抓住了金刚,运往纽约赚钱。虽然情节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彼得·杰克逊用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让我们知道,人类是完全邪恶的一方。
邪恶而脆弱,妄图驾驭力所不能及的自然力量,结果被金刚大闹纽约……
《金刚:骷髅岛》
现代人对于自然的态度,早已不是征服,而是敬畏。2000年后的人们,几乎都在讨论臭氧空洞、全球变暖,以及2012世纪末日。好莱坞用大量的灾难片告诉我们:自然界不是我们小小的人类可以驾驭的,我们应该敬畏,甚至应该寻求自然的谅解和帮助。
于是,金刚成了正面形象,与日本的哥斯拉遥相呼应,成了这个时代人们反思与自然关系的有力证明。
这一点,在《金刚:骷髅岛》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当然,身为传奇影业“怪兽电影宇宙”的重要作品,《金刚:骷髅岛》也完美的表现了这一系列的灵魂:面对自然,人类太渺小脆弱,我们应该敬畏自然界……
不同时代会出现不同的艺术作品,《金刚》也一定会带有时代性,止步不前只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