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版的《金刚》
然而,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对未知世界的探险热情已经消退,“征服野蛮”这种心态已经不再是主流——强调人性和人的价值更受欢迎了。
库珀拍摄《金刚》的灵感不仅来源于《赤道非洲历险记》,还有当时电影院播放的《失落的世界》这种怪兽奇幻电影,以及库珀无意中听说了关于科莫多巨蜥的消息。于是,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胆的创意:孤岛冒险,野蛮的土著人、强悍的巨型猩猩、恐怖的巨蜥军团……
库珀最初的构想,是一群大猩猩决战一群巨蜥,然而在1933年那个经济大萧条的时代,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们不敢投入太多钱。于是,库珀只能退而求其次,让大猩猩和人类战斗,这样能节省很多钱——可以想象,如果真是一群大猩猩对战一群巨蜥,还真不一定能成为经典。
最初,库珀想要创造的主角金刚,更像是《赤道非洲历险记》中的大猩猩,纯粹的反面邪恶巨兽。然而联合导演欧尼斯特·B·舍德萨克有不同的想法,他觉得应该让金刚更具有人性,甚至表现出“爱情”,这样更能打动人。
两位导演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一个特殊的巨兽形象诞生了。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
其实,对美国历史稍有研究的话,一定会对1933年非常敏感。持续数年的经济大萧条几乎摧垮了美国经济,罗斯福在这一年年初大刀阔斧的改革,至少上千万失去工作的美国人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
曾经奢侈浮躁的美国人,在经历了这轮巨大灾难之后,终于沉下心来感受生活了。他们通过看报、读书等方式,排解内心的苦闷,躲避饥饿带来的烦恼——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算,从1929年大萧条开始之后,美国图书馆新增了大约200万至300万借书人,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近50%。
关注生活,体味人性,对普通情感更有共鸣性,以及对灾难的反思——都让人们更喜欢《金刚》这部作品。
库珀把一位美女放在庞大巨兽的手中,让这个恐怖的怪物肆虐纽约,甚至爬上了帝国大厦,这明显就是在表现美国人的大灾难,身处经济危机中的人们一定感同身受。于此同时,金刚又是有“感情”的——人们在灾难中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哪怕是个怪物。
当然,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确实让美国人看到了希望。就像金刚最终被象征美国强大实力的飞机打下来,经济大萧条同样也会被美国人打败的。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同时也是对金刚这一“外来灾难”的深入思考。
1976年,失败的不是金刚,而是落后于那个时代的思想。
1976年版《金刚》海报
无论如何,1976年版的《金刚》都是失败的。导演约翰·古勒米其实并不想冒险,他将1933年版的《金刚》稍作修改,不敢添加过多的新元素。
时间被安排在了1933年,男主人公已经不是拍电影的导演,而是寻找石油的商人。自然而然的,女主也不是演员,而成了海难的幸存者。之后的情节大致相同,女主被献祭,和金刚单独相处。然后金刚被抓到了纽约,为了寻找女主大闹整个城市——和1933年不同的是,这一版的金刚爬上的是世贸大厦。
约翰·古勒米应该是想规规矩矩的“炒冷饭”,但他万万没想到,这部电影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观看,观众都认为是失败的。原因不在于特效,也不在于金刚的实力,而是女主的设定和表演上——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的。
和其他版本相比,这一版的女主完全失去了“柔弱”这一属性,反而变得有些朝三暮四、矫揉造作、卖弄风情。如果1933年版的女主让人一看就有保护的冲动,那这一版的女主就总让觉得浑身不舒服——她不像是金刚应该保护的人,而是该一巴掌拍死的人。
1976年版的《金刚》
上面一段的评论,同样也是很多观众的想法,金刚还是那个金刚,但人类角色的设定,完完全全毁了这部电影。
但我们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就会发现1976年版《金刚》的失败,不仅是女主设定的问题,而是导演完全生搬硬套40多年前的模式,早就脱离时代了。
20世纪70年代的好莱坞,已经酝酿出了很多精品。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这一版《金刚》上映后第二年,一部直到现在还“封神”的作品横空出世,那就是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再过两年,雷德利·斯科特为观众们奉献出了《异形》,科波拉为我们带来了《现代启示录》……
和这些片子相比,1976年版的《金刚》立刻沦为了三流爆米花电影,毫无品质可言。
实际上,在此之前,1972年和1974年,科波拉已经为观众带来了《教父》和《教父2》。1975年,米洛斯·福尔曼的电影《飞越疯人院》大获好评,同一年,斯皮尔伯格的经典恐怖片《大白鲨》也掀起了一阵观影热潮。
好莱坞的电影品质已经进入了大飞跃的阶段,再生搬硬套几十年前的剧情,没有结合时代的创新,自然会失败。
那么,1976年版的《金刚》,错过了什么时代特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