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由的历史事例,关于自由历史的故事简短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5-21 12:19:13

与灵魂对话的通达之心

林语堂称苏东坡为“大自然的顽童”,“顽”字中带着倔强,“童”字中透着灵性。

在苏东坡身上,儒释道文化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他有文人的优点,却没有文人的酸腐和清高之气,善于在生活中阐述真理。

杭州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最快活的日子。

他相信佛家的因果循环,觉得自己的前生就住在杭州,有一次,他与朋友去寿星院,预测有九十二个台阶到忏堂,朋友验证所言不虚。

苏东坡在生活中是不拘小节的,他可以与僧人做朋友,也可以与歌妓吟诗作对,在一次游玩中,他竟把歌妓带到佛堂,与老僧见面,打破了女子不登佛堂的传统。

每晚睡觉前,苏东坡总是不厌其烦地把被褥塞好,把躯干四肢安放妥贴,闭上眼细听自己的血气运行,确待呼吸缓慢均匀后告诉自己:“现在我已安卧,即使尚有发痒之处,不再丝毫移动,要以毅力精神克服。”

他承认灵魂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自己的灵魂。

苏东坡注重养生,他在研读经书外,还练习瑜伽,有时会闭关四十九天,在打坐中减少思索,感受到心灵的宁静。

他总结了一套合乎常理的生活观: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读苏东坡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浩然正气,那是因为他始终知行合一,注重内外兼修。

苏东坡在数次流放中,都能随遇而安,找到生活的乐趣,就源自于他不拘小节,深知心之所求,唯一个“安”字。

关于自由的历史事例,关于自由历史的故事简短(5)

关于自由的历史事例,关于自由历史的故事简短(6)

感知幸福的豁达之心

苏东坡说过:“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街边乞丐,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也正是他的这份豁达之心,让他在人生沉浮中,始终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在他被去除官职,贬至平民时,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日渐困难。

他没有自怨自哀,而是在门前开辟一块农田,跟农民一起学习耕种,衣食上自给自足,自称“东坡居士”。

在生活中,苏东坡善于发现美食,他发现黄州人不爱吃猪肉,就研发了一道菜“东坡肉”,并教给人们炖肉的方法。

他无官一身轻,空闲时间多了,经常往返于城中与乡间,穿着农夫的短褂,走累了就躺草地上睡一觉。

他曾对朋友说:“水流,但水依旧在;月缺,但月依旧如故;物各有主,无需占为己有。”

我们喜欢苏东坡,不仅因为他杰出的文采,更是他身上简单快乐的幸福感。

在被流放至海南时,他年龄已大,当地没有医生,他乐观地说:“一想到京城的人,有多少人丧生于医生之手,就感到幸运。”

海南岛气候湿润,他盖起一间茅屋居住,生活中经常席地而坐,与村民闲谈为乐,看到当地黎人与汉人有冲突,写文建议官员公平对待黎人,受到大家的尊敬。

他在儿子的帮助下,整理出《东坡志林》,并为《易经》、《论语》、《尚书》做了注释。苏东坡自认与陶渊明的生活相似,一生和了陶诗一百二十四首。

而他们的不同之处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一样。

陶渊明有些消极,在诗作中常有及时行乐的态度,在采菊东篱下后,由于不善耕种,最终被生活所累,但苏东坡是不管身处何处,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把日子过成诗。

随遇而安的态度,并不是某种妥协或无条件的逆来顺受,它是一种在不幸面前依然乐观走下去的勇气。

关于自由的历史事例,关于自由历史的故事简短(7)

关于自由的历史事例,关于自由历史的故事简短(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