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的“六路大军”(后排中间为赵进军)
赵进军1945年7月24日出生在山东日照八路军的*医院里,当时赵杰担任八路军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旅长,驻地滨海地区,便给这个大女儿起名海军。“我出生不到两个月,父母奉调北上渡海进军东北,于是给我改名进军。”
赵进军的大弟,生于1946年9月22日,当时赵杰受东北局委派接管了由苏联人控制的旅大警察总局,担任总局局长,参与领导了完全按我军建军原则组建的一支警察队伍,于是便起名建军。
赵进军的二弟1949年2月16日出生在天津,当时三大战役已结束,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赵杰被调到战车一师担任副师长,战车一师的建立为人民装甲兵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两个奠定基础,为他取名奠军。
赵进军的妹妹1951年5月30日出生在长春,这时抗美援朝战争已打响,于是给她取名援军。三弟1952年11月22日出生在长春,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为纪念这场难忘的战斗,为他取名岭军。(红船编辑部注:后来改名为领军)
“1955年9月3日,我家小六出生在沈阳,志愿军将士从朝鲜战场凯旋,我父亲也回国,于是给他起名凯军。”
进军、建军、奠军、援军、领军、凯军,“六路大军”由此而来。
“从我们的名字,我们知道了:父亲是革命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级命令他到哪里,他就到哪里战斗。父亲经常感叹:如果我不参加红军,不参加共产党,怎么可能从河南跑到山东和*妈结婚,我一个大老粗怎么可能和你们知识分子的妈妈结合,怎么可能有你们这六路大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们家啊!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里。”
开国少将赵杰之女赵进军
大弟牺牲后,父亲首先问立功了没
关于赵家的“六路大军”,还有一段令人敬佩的英雄往事。
赵进军的大弟赵建军,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67年1月19日,年仅20岁零4个月。当红船编辑部向赵进军问起关于赵建军的事迹时,她几度哽咽。
赵建军牺牲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1966年10月30日,还是一名高三学生的赵建军瞒着父母,与二弟赵奠军以及朋友武热河、孙智忠、瞿绍东以及王莒生、李小倩、李南下、赵和平、杨越等10人登上了北京至南宁的火车,准备到越南南方,参加南方游击战。
“当时社会上流行一本书——《南方来信》,是越南南方的人民写给北方亲人的书信。我弟弟就是从这本书中,知道了越南南方人民正在打游击抗击美帝,那时我弟弟他们大串联,一路走到了井冈山,他们决定回北京后做准备,到越南南方去支援越南人民。”
几经周折,11月6日赵建军与武热河、孙智忠、瞿绍东四人到了越南河内中国大使馆。中国驻越大使朱其文同志把他们到了越南要到南方打游击的情况报告了*总理。
“总理特批他们就地参加援越部队。经过10天新兵训练,我弟弟和他的战友武热河、孙智忠、瞿绍东正式下连当兵。”
1967年1月19日,在一次战斗中,赵建军在炮位上刚打出6发炮弹,就被敌机扔下的子母弹击中,当场壮烈牺牲。牺牲后,赵建军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二等功,总政治部向援越部队发出了向他学习的号召。
赵进军的大弟赵建军
赵建军牺牲的消息传回国内后,赵杰强忍着悲痛,问的第一句话是:他立功了没有?赵进军还记得,那天父亲拄着拐棍,一边走一边呢喃道:战争年代那么多战友牺牲在我前头,现在我儿子也牺牲在了我的前头。
赵建军牺牲后被葬了越南谅山县,此后因中越关系一度降至冰点,赵进军觉得,或许这辈子都没法去给弟弟扫墓了。无奈之下,她希望父亲能够动用一些关系将弟弟的坟墓迁回国内。
“我说您给李鹏总理写封信吧,把弟弟的墓迁回来,我们好祭奠他。”赵进军的这一请求被父亲果断拒绝了:“*的儿子牺牲在了朝鲜,他都没有把他儿子的墓迁回来,我怎么能把我儿子墓迁回来呢?就让他跟他那些牺牲的战友在一起吧。”
不愿动用关系谋私的赵杰,却也因此事留下了终身遗憾。“他直到1996年去世,都没能去到建军的坟前祭奠一下,这个未完成的心愿,成了他的终身遗憾。”
采访的最后,谈及父母的教育,赵进军说,他们家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父母都是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子女。
王华给孩子理发
“比如从我们的名字我们知道了父亲是军人,是共产党员,要随时听从党召唤;从他身上的战伤,我们知道了军人打仗要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从母亲讲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老百姓的救命之恩永远不能忘……父亲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放牛娃到能著书写文的将军,不仅是革命军队中领导和同志们对他培养教育帮助的结果,更是他自己刻苦努力的结果。现在回忆起来,父亲坐在写字台前读书看报撰笔写作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在我们家爱惜粮食、艰苦朴素,已成风气。我家吃饭不许剩饭,衣服大的穿小了小的接着穿,穿破了打上补丁接着穿;妈妈还买了一个二手缝纫机下了班亲自给我们做衣服;我四个弟弟成年之前基本没进过理发馆,都是妈妈给他们理发……”
撰文:周晓宇
统筹:张喜斌
程序编辑:朱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