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融为一体
——清唱剧《长恨歌》创作背景及题材选用
向阳光
一、追根溯源
清唱剧(Oratorio)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5 00-1450)后期欧洲的“礼拜仪式”,曾译“神剧”,是一种用于舞台演出而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宗教性声乐套曲。有较具体的戏剧情节,由许多声乐曲组成(即以声乐作品接连演唱的方式去陈述整部剧目的故事情节,几乎是纯粹的声乐演唱。因此,清唱剧对于歌者的音乐表现、表演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用管弦乐队伴奏。歌词内容多取自于《圣经》,少数非宗教题材作品称为“世俗清唱剧”。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接近于歌剧。声乐部分由咏叹调、宣叙调、各种重唱和合唱组成(即由独唱、重唱、合唱和乐队共同完成),
管弦乐队除了主要用做伴奏外,尚有独立的器乐曲段落,如序曲、间奏曲等。因无化装、动作表演和布景而区别于歌剧,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
二、创作背景
《长恨歌》这部清唱剧,由我国现代著名作曲家黄自谱曲(是黄自从欧美留学回国后,创作的第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也是他在短暂一生中所留下的规模最大的一部声乐作品,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著名词作家韦瀚章作词,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运用清唱剧这种体裁所写的声乐作品。
《长恨歌》创作于1932 年夏秋,是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最早的一部清唱剧。这部作品堪称是西方音乐技术和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合体,也是一部有着鲜明“立意”及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关于创作动机和社会背景,词作家韦瀚章在1955年的《长恨歌》出版序中及1979 年3 月均有过如下的回忆:
“写作《长恨歌》的动机,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材的急切需要,即填补合唱教材中缺乏中国作品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有针砭时弊的积极意向,也就是受了当时当地、亲自体验环境所鼓起的强烈民族意识的激励。当时的环境是:1931 年9月18日,爆发了‘九一八’事变;1931 年11月,国民党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继而1932年1月28日,又爆发了‘一二八’事变。”作品反映了日寇加紧侵华、亡国之祸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