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放开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补课”这股风气不是没有,但比较少。恪守师德的人大概会尽力安排在课堂上把该告诉学生们的都传授下去。
苗宛秋出场时样子并不讨喜,刻板、受教、只看分数、唯结果论,考试就是一切,荣誉就是一切。
他在没有教这些孩子之前年年都是先进,教这些孩子之后因为一次比赛的不如意大发雷霆,即便是孩子们帮他把自行车找回来,他也愤怒到嘶吼:
“你们这是在浪费时间!”
搞得大家都很不愉快,也伤了孩子们的心。
但这个人物同时也具备了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节操,晚上他看到安静在外面给自己矿区的同学们补课,他一面斥责她让她赶紧回去读书,一面又把安静的同学们带回家里给他们补习。
画面一转,孩子们凑了一书包鸡蛋小心翼翼地凑上去跟他说:
“老师,我们没有钱,这些是我们的心意。”
当时苗宛秋的爱人在厨房里做饭,她也在竖起耳朵听丈夫的态度,不出所料的是,苗宛秋把鸡蛋还给了孩子们,然后对他们说:
“你们去告诉其他同学,有需要的话可以到老师这里来补习,老师不收钱。”
即便在影片最有泪点的时候我都没有被触动到,唯有这一幕让我感动。一个愿意学、一个愿意教,一个苦于窘迫,一个坦然无私,这是关于学生和老师的一种难得的情谊——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
也正因为如此,一位知识分子的形象才正式树立起来,苗宛秋那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才能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