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要聊印度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必然和这种现状息息相关。
1959年,在联邦德国的援建下,印度首都新德里诞生了第一个国营公共电视台DD1。
但直到1972年,电视信号才扩展到其他两大城市孟买和阿姆利则。三年后,印度国内拥有电视服务的城市范围扩展到了7个。
总的来说,那会儿印度的电视机普及率是非常低的,电视台也仅有一家,播放的电视节目则以新闻资讯和农业节目报道为主。
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二十来年。
1982年,彩色电视开始进入印度市场,尤其是当年,电视台直播了甘地的独立日演讲,一举刺激了彩电销量的迅速上升。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也是部分印度人口袋里终于有一点点钱了。
也是在那一年,印度时任信息和广播部长 Vasant Sathe 去了一趟墨西哥,顺带考察了他们最负盛名的电视剧业务,在观看了当地一部拍摄于1975年的电视剧《Ven Conmigo》之后,灵感迸发,回国就拉人捣腾起了自己国家的电视剧创作。
是的,又是墨西哥。不得不说,要论发展中国家电视剧产业早期的龙头老大,非墨西哥莫属。
1984年,受此启发创作的《我们人民》( 《Hum Log》 )在DD nation(原 DD1)播出,这也是印度第一部印地语电视剧,讲的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
不过,真正推动印度电视剧蓬勃发展的则是一部改编自《罗摩衍那》的同名神话剧。
02
众所周知,印度有两大闻名世界的史诗著作《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不仅记录了印度的部分历史发展,更是印度神话的集大成者。
在几乎人人都拥有宗教信仰的印度,你哪怕不识字,也对这些神话故事烂熟于心。
而这些故事自然也给各类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比如,印度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哈里什昌德拉国王》,就取材于印度神话,1920年代也有根据《罗摩衍那》改编的电影上映。
《哈里什昌德拉国王》
同样的,要想迅速打响电视剧这张王牌,改编史诗也是一条捷径。因为这不仅能让大家观看起来无门槛,而且也能确保最大的观众基数。
1985年,DD National就播出了一部神话剧《维克拉姆·奥·贝塔尔》(《Vikram Aur Betaal》),开启了神话故事改编潮。
但真正引起轰动的还是两年之后,由宝莱坞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罗摩难德·萨迦(Ramanand Sagar)下场改编并制作的《罗摩衍那》。
其试播集放在周日上午播出,没想到大受欢迎。
《罗摩衍那》
至此之后,每周日上午就成了印度人民的节日。大家会焚香沐浴,夸张一点的,会给电视机带上花环,只为等待最新一集的播出。
据说当时有一列从巴特那到德里的火车,每到周日上午都会莫名晚点一小时。
经过调查才发现,那时因为不管乘客,还是警卫、甚至是司机,在中途到达站点之后,都会直奔候车室,大家都很默契地等观看完最新一集的《罗摩衍那》之后再上车。
这里插一句,印度电视剧的制作方式也是边拍边播的。
因为这剧太火了,原本只有52集,却应大家的一再要求,经过了三次延长,最终成了78集。
此外,这部剧也为印度国营电视台带来了总共2.3亿卢比的收入。而印度的电视剧制作都是由各民营公司负责的,像《罗摩衍那》就是导演萨迦自己的公司全权包办。
不管是制作方,还是播出平台,都有利可图,这也就引发了一波同类题材的跟拍热潮。
在这其中,1988年,由拉维·乔普拉和他父亲一起拍摄的根据另一部史诗作品《摩诃婆罗多》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同样大获成功,从1988年到1990年,总共播放了94集。
《摩诃婆罗多》
03
也正是这两部改编自史诗的神话剧,带动印度电视剧行业向前进了一大步,同时也奠定了印度神话剧,甚至是在这之后整个印度剧的某种风格。
首先,不管什么场景,整部剧的布景必须是华丽的。
可能是审美不同吧,我总觉得这种华丽有种乡村土豪的感觉……
像《罗摩衍那》,一集制作费用大概在10万卢比,在当年算是妥妥的高价。
而神话剧,因为虚构的时代背景,大多都是在室内搭景棚拍,所以华丽与否看的都是预算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