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初并非太阳的行星,或许那是的地球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大约在6亿年前,地球被太阳的引力俘获,成为了太阳由内往外的第三颗行星。从此,太阳开始为冷却的地表提供热量。在太阳系内,几乎所有的星体都处于一个平面上,有规则地围绕着太阳运转,方向基本也是自西向东,形成了相对安宁的运行环境。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均值为1.49亿公里,处于火星和金星之间。这是一个十分适中的日地距离,使得地球的气温不至于过高和过低。在火星之外,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它强大的引力可以将大量向太阳奔来的小行星吸走,避免了地球不断遭遇袭击。
进入太阳系之后,地球有了规则的公转和自传,有了寒暑和四季,有了白天和黑夜。在地球的内部,地核或内球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地球自传,导致地壳自东向西的运动,形成高山、高原,沟谷和平原。赤道面和太阳系平面为23°26′,这是地球后来形成五个气候带的基础。
在2.5亿年前,月球被地球俘虏,成为了地球的卫星。从此,地球不再孤单。月球绕地转动,使地球的引力场、磁场发生了变化、转移。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动,是人类计算时间的依据。
地球进入了太阳系,使得海藻可以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于是产生了氧气。氧气逐渐的累积,就形成了臭氧层。臭氧层与地球的磁场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使得生命可以登上陆地,世界开始变得丰富多姿起来。6亿年前,藻类开始进化为最早的无脊椎动物——三叶虫、水母、蠕虫等。三叶虫曾经在古生代称霸一时,一直到中生代才完全灭绝。最早的鱼类——文昌鱼在5亿年前产生,它是从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过渡的代表。之后,出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甲胄鱼。泥盆纪是鱼类的时代。大约在3亿年前,一些动物开始进入陆地生存,到石炭纪和二叠纪,几乎所有的高级脊椎动物都能够适应陆地的环境,蛙等两栖动物是其中的代表。
三叶虫化石
在植物界,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植物进入依靠孢子繁殖的蕨类大发展时期,石炭纪和二叠纪因有蕨类森林而成为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成煤期。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生物在进化的道路上都要面临巨大的挑战,都要不断适应自然地理的变迁。在中生代,动物大量从海洋到达了陆地生存,这是生物进化的里程碑。由于大陆漂移、冰川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陆地的气候变迁十分频繁,它将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挑战,同时也加速了生物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