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漫画《哆啦A梦》开始连载。
和其他低龄向作品不同的是,《哆啦A梦》充满了未来感。
22世纪的小叮当回到20世纪末的日本,为了重振家风来改变大雄的命运。
它的众多法宝里,最有名的就是时光机。凭借着穿梭自如的时光机,大雄体验了N次未来生活。在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里,未来的科技高度发达:不仅有扫地机器人、无人探查机,还有隐形斗篷、自动汽车。
如今已过了半个世纪,不少高科技产品已经成为了现实。
我们期待未来、展望未来,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了影视作品中。
影视剧中的不同未来图景,折射了人类的不同心理。
科技焦虑我们很早就认识到: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带领我们告别了蒙昧无知,推进了历史进程的发展;
另一方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担心被高科技反噬。
早在1927年的电影《大都会》中,就展现了人类对未来科技的忧思。未来世界里阶级严明,整个社会依赖于庞大机器的运转。摧毁上流社会和底层世界的边际的,不是跨阶级的爱情,而是改造后的机器人。
片中的二元关系有两对:资本家和被剥削的工人;人类和机器人。而制造机器人的科学家,无疑激化了两组对立关系。
虽然拍摄年代久远,但《大都会》表现了科技发展产物的焦虑,暗喻了机器人对自然人的奴役,也影响了尔后科幻片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