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 著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其实,恰恰正是《易传》里的这句总结和升华,成就了“易道互通”、以及阴阳之道,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性,和《矛盾论》的核心观点,具有一致性的最有力证明和论据。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具体分析分析这句话的核心内涵。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首先,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道”、“善”、“性”,有点类似于我们后来常讲的“真”、“善”、“美”,什么叫“道”呢?本义为道路,引申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其实就是佛教所说的“真”。那我们又该如何描述和称呼这个叫“道”和“真”的东西呢?《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韩康伯则进一步注解说:“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总之就是有点“道可道,非常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既然如此,那怎么才能讲通这件事情呢?做《易传》的人和老子一样聪明和睿智,直接采用类比的方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一阴一阳”就是我们常说的“道”,也就是这个世界的本原、本体和“真”。
所谓“大道至简,大道同源”,因此,站在宇宙万物的终极立场和维度上来讲,“易道互通、易道互解”、以及阴阳之道,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性,和《矛盾论》的核心观点,具有一致性,是经得起推敲和毋庸置疑的。
那接下来要怎么“知行合一”,来践行这个“道”呢?“继之者善也”!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善”字,有点类似于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所说的“德善”之“善”,无善不善皆善之,善不善在彼,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尝渝也,可谓德善矣。说白了就是要求“继之者”象天和大自然一样,兼顾道生万物的“向生之心”和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谁能真真正正、真心实意地做到这一点,谁就能得到世间万物和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帮助,谁就达到了孟子“得道多助”的层次和境界。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得道多助
所以,“继之者善也”这句话,又有两层意思在里面,一个是说“大道之行”的人,要有“德善”之心,另一个是说“大道之行”的人,就是“德善”之人,具备了“德善”的功德。因此,最后就顺理成章地下结论说:“成之者性也”,“性”就是“本来如此”的意思,整句话合起来讲就是:“世间万物的所有结果生成,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本来如此的事情”。这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一样的道理。
只要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过程中,遵循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总体原则和“继之者善也”的行事法则,则后面的“道法自然”和“成之者性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本来如此的事情。故“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整体含义,又和老子“无为而为,为而不争”,佛教“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儒家“尽人事,听天命”的核心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具体到《易经》的卦变原理和易理演化过程,是不是也遵循“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个道理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以作为《易经》“十翼”之一的《序卦传》和出自朱熹《周易本义》中脍炙人口的《卦序歌》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朱熹《周易本义》中的《卦序歌》
熟悉《易经》的朋友都知道,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意思是说,“乾坤”二卦,可谓打开《周易》的两扇门户,是进出《易经》的一个关口,“乾”指阳性的东西,“坤”指阴性的东西,阴与阳互相交合,德性也互相配合,于是产生了各卦间互相与阴阳交错的现象。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乾”象征天与道,象征阳的生发作用,元即开始,万物生命借助伟大的乾元而发动与开创。“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坤”象征地与德,象征阴的保存聚集作用,万物借助至广(或至终)的坤元使生命得以孕育而诞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在乾与坤“一阴一阳”推动变化的过程中,万物“正其性”,而“成其命”。天地是宇宙的基础,而《易经》中的“乾坤”两卦也是开天辟地的两扇大门,也代表了“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阴”和“阳”。乾昭示着宇宙生命的伟大开端而生生不息的原创精神,坤则象征着顺承天命,厚德载物,呵护生命以最终完成的实践精神。
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坤,《易》之门
《易经》六十四卦看起来复杂难辨,其实却很简单,乾坤门户内的六十二卦就是不同的乾坤配,也就是乾坤之间的六十二种变化和组合。所以,要参透《易经》,首先就要弄懂代表《易》之门户的“乾”卦和“坤”卦,以及它们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综合辩证关系,说白了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真实含义的问题。
同理,在“屯”与“蒙”、“需”与“讼”,“师”与“比”,“泰”与“否”、“同人”与“大有”、“谦”与“豫”、“临”与“观”、“咸”与“恒”、“遁”与“大壮”、“革”与“鼎”等等的转换演化过程中,都具体应用和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核心思想体系。比如“屯”卦是始生之难,与之相反的“蒙”卦也是为了更好的生;“需”卦是按需分配,与之相反的“讼”卦,也追求“以讼止讼”,和气生财,也是为了更合理的满足各方的需求;
朱熹《周易本义》中的《卦序歌》
同理,“师”与“比”,则都讲究“德高望重,以战止战,师忧比乐,不宁方来”;
“泰”与“否”,则都讲究“上通下达,居安思危,否极泰来”;
“同人”与“大有”,则都讲究“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天下大同”;
“谦”与“豫”,则都讲究“谦和恭让,合礼共赢,心情愉悦,美美与共”;
“临”与“观”,则都讲究“亲临现场,临事而惧,观察分析,蔚为大观”;
“咸”与“恒”,则都讲究“无心之感,无为而为,心心相印,天长地久”;
“遁”与“大壮”,则都讲究“无欲则刚,有容乃大,悟通则达,物通则壮”;
“革”与“鼎”,则都讲究“革新之道,顺天应人,革故鼎新,礼贤下士”等等…………
纵观《易经》六十四卦,共32对“错综卦”关系中,都具体应用和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核心思想体系,和关于兼顾道生万物的“向生之心”和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对立统一性”关系。
这就是《易经》“错综卦”中,关于“对立统一性”的最大“统一性”,也启示我们在关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时,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兼顾道生万物的“向生之心”,和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不能因立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看法。谁能真真正正、真心实意地做到这一点,谁就能得到世间万物和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帮助,谁就达到了孟子“得道多助”的层次和境界。
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诡辩”和“双标”问题,就是最大的反面案例,下一节我们就来讲讲《阴阳之道,与“诡辩”和“双标”的本质区别》问题。
上一篇:
作者 | 东方既白
简介: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易经》和《道德经》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