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吉德尼玛衮晚年时,他控制了东面的布让、西面的古格,并将西北面的日土、拉达等地也纳入了他的势力范围。
或许是为避免儿子们重蹈父辈争权夺利,导致王朝崩溃的覆辙。
他将国土分给了三个儿子,长子贝吉德•日巴衮(通常简称贝吉衮)为拉达王,以今日列城(今印控克什米尔列城)为中心,辖玛域、拉达(今日土和克什米尔)地方;
次子扎西德衮为普兰、亚孜王,辖古格、普兰和亚孜(今日尼泊尔之木斯塘);
三子德祖衮为桑噶三门、比地、比角王,主要辖古格以西,拉达以南今印度境内的桑噶、果松等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衮占三围”。
从此,吐蕃原来辖属的大小羊同(象雄)地区逐改称为“阿里速古鲁孙”(意为阿里三围或阿里三部)。
这使得“阿里”一词正式沿用至今,其意为“吐蕃后裔的属地、领地”之意。
这也是现在阿里三围:
普兰——雪山围绕的地方;
扎达——岩石围绕的地方;
拉达克、日土——湖泊围绕的地方形成的由来。
在不同的时期,随着王朝实力的强弱,阿里三围所涵盖的范围是不同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大中小三个时期。
在吐蕃王朝时期,因为吐蕃王朝在西域持续保持强势,阿里三围的范围远达西域各地。
《安多政教史》、《本教源流》均记载:“阿里三围是:普兰、玛域(列城为中心的拉达克地区)、桑噶(拉达克西南)三地为第一围,李域(也称于阗,今新疆和田)、巴尔提(既唐史中的大勃律,拉达克北面)、珠夏(巴控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三地为第二围;象雄(今扎达县,古格扎让卡为中心的地区)、上赤岱(冈仁波齐神山周边的今噶尔县、日土县、革吉县一带)、下赤岱(圣湖玛旁雍错周围和仲巴县一带)三地为第三围”。
吐蕃王朝解体后,阿里三围的范畴开始缩小。
等到吉德尼玛衮分封三子之时,三围基本只涵盖普兰、古格和玛域三地,大勃律、吉尔吉特和于阗等地均已剥离出三围之中。
按《第吾宗教源流》的说法,“阿里三围”包含:
雪山环绕的是普兰,
岩山环绕的是古格,
湖泊环绕的是玛域。
等到公元1679至1682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期,所能控制的阿里三围就只剩日土、普兰、古格三个宗的地方。
《多仁班智达传》上记载的“阿里三围”变成了:
雪山环绕的是日土,
森林环绕的是普兰,
岩山环绕的是古格。
除上述见诸史料的记载,关于阿里三围的范围,民间还存在诸多说法,不一而足,在这儿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历史上西藏的疆域本就存在诸多争论,尤其是对于远在阿里的古格疆域。
因史料的缺乏,导致各种资料众说纷纭,各种古代地名也没有经过严谨的考证。同一个地名,在不同的资料中,指代的地点甚至远达几百里,出现争论也就在所难免了。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内容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欢迎关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