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公平还于老百姓,这是常识,它们本应该是老百姓应该得的。按理说我们应该去吴西江家道歉,而不是让人家来送匾,我们法院不是衙门,这不应该发生在法治时代。”
一位法官,这样看待被“平冤”后的百姓家人,送来的牌匾。这是世纪之初,电视剧《大法官》中的经典一幕。
“万分之一的错误,对一个当事人来说,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决定一个人该不该枪毙,这事不该吹毛求疵?为了我们的孩子在讨论一个人的生死,这事不该吹毛求疵?往大了说,真就关系到一个国家法律未来是否公正,不该吹毛求疵?”
这是2014年的电影《十二公民》中,令观众印象最深刻的两处对白。
法庭是善恶对决的最终战场,法官、检察官是守护正义的决胜力量。这样饱含张力的情景,政法题材怎能错过?
9月20日,由中央政法委和中央政法各单位联合主办,“70年70部优秀政法题材影视作品”推荐结果在京揭晓。其中,多部获奖作品都将镜头,对准了法庭内外的法官、检察官群体。
“这些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个可敬可亲的政法英雄形象,生动展示了政法机关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正义的初心使命,热情讴歌了政法干警不辞辛劳、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感动了无数观众,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雷东生,在会上发表讲话。
无论是庭审激辩的唇枪舌剑,还是人生百态的烟火家常,都凸显一个主题:法治至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937年10月,在全面抗战之际,延安发生了一起“特殊”的案件:
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逼婚而枪*女青年案件。红军法官要审判红军将领,简陋的边区法院从未经历如此大案。面对国内外的舆论,面对愤怒的学生百姓,面对老红军的请求,法官雷经天该如何抉择?
这就是2014年上映电影《黄克功案件》所讲述的故事。
这是艰难的抉择,但影片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不管在如何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在如何青黄不接的时局里,在如何人心惶惶的情况下,法律都是存在的,是必须遵从的。”
《黄克功案件》的编剧王兴东,在推介会现场表示,这部电影是用历史说话。
说的什么话?“中国共产党早在70多年前,就是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