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京剧又称京戏,是我国的国粹,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
我国地方戏曲种类众多,而京剧独树一帜。很多人就顾名思义,认为京剧原产于北京,是因为首都的影响力而成为“国剧”。
其实不然,京剧是融合了安徽的徽剧、湖北的汉调、陕西的秦腔以及江苏的昆曲等地方民间戏曲,集中华民族传统戏曲文化之大成的产物。
那么,这些地方戏曲是怎样走在一起而形成京剧的呢?
地方戏曲陆续进京,各领风*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巅峰阶段的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并且达到了新的高度。
做为京城的北京,政要聚会,商贾云集,消费繁荣,捧旦之风十分火爆。
于是,昆山腔、京腔、秦腔、徽剧等地方戏曲,先后在京城粉墨登场,轮流引领风*。
昆曲
流行于江苏的昆山一带,也叫“昆山腔”,在明末传入北京。
清乾隆时,对江南情有独钟,爱屋及乌,对昆曲也另眼相看,使其位于全国地方戏曲之首,赞其为"雅部",以别于"花部"(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
京腔
江西的戏曲弋阳腔,明末清初流传到北京后,和当地语言相结合,形成“京腔”剧种。
乾隆中期,京腔兴盛,取代了昆曲的地位,成为京城舞台的宠儿。
秦腔
发源于陕西的秦腔,艺人魏长生在乾隆中期进京,以一出《滚楼》轰动京城。
随后,京腔开始衰微,各剧班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
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