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隐晦象征作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导演,这次却简单粗暴,不言而喻地表现出了时代的集体伤痛:笼罩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欧洲,对核威胁的担忧与绝望!所以这教堂的钟声,弥漫着一种绝望的回响!而那个破掉的水桶,似乎隐隐表现了世界的穷途末路。
电影中两次出现了马车,它们快速从街头的一端,快速飞驰而过。它直接表明了导演对现代文明的担心,甚至渴望回到过去的田园牧歌生活中去。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了一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这种超级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很快促使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大大加快了二战的战争进程。
而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及前苏联,又研制出了威力更大的氢弹。
原子能的发现,让人类掌握了更大的毁灭能力。人们还未从享受科技的便利中回过神来,转头就在毁天灭地的恐怖图景里瑟瑟发抖。
而代表着公权的国家机器,消除核战争威胁的办法就是:制造更多、威力更大的核弹头。
这种疯狂的核军备竞争,并不能消除恐慌,只会把世界带向一个更加不确定的未来。
作为无核国家的意大利,这种恐慌表现更为明显。所以公共精英知识分子安东尼奥尼,沉重地在黑白的影像世界里,控诉着世界的疯狂。
这种对世界未来不确定的担忧,才是全片疏离感的根源。
结尾:
安东尼奥尼悲观认为:
现代人生活的世界没有和科学技术相匹配的必要道德工具,人无法与环境、同伴及周围的物体建立真正的关系。
《蚀》的结尾,导演似乎忘记了这原本是一部爱情电影。最后一个镜头,闪亮的路灯占据了整个画面,耀眼的光芒如同核爆一样强烈。
可能在导演看来,即使是爱情的悲伤,也掩盖不住巨大的时代伤痕与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