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你认为自己聪明吗?一直以来,我们评判一个人聪明与否都是以“智商”作为依据,智商高就聪明,智商低就愚笨。
在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中,研究者用心理年龄作为智力的代表,后来则用智商取代了心理年龄。
计算智商的公式为“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该量表考虑到了被试者的心理年龄与其实际年龄之间的相互关系,测量效度更高。
该量表成为后来使用最为广泛的量表,今天我们常说的IQ就是智商的意思。
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商大致呈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正常智商占据绝大多数,而智力低下和智力超常者仅占一小部分。
在生活中,那些智商高的人似乎总是能够一帆风顺,他们获得成就,受到他人的景仰,他们是人生赢家。无数科学家、政要以及显要人物都被证明拥有出众的智商,这一切,都让人们对智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事实上,心理学家早就开始了对智商的研究,不过“智力”和“智商”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很多地方都将其混用,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二者的区别。
智力是什么?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智力时,通常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有的人认为智力就是反应速度,反应快就意味着聪明;学生们则普遍认为智力就是学习成绩,成绩好智力就高;职场人士多认为智力就是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强的智力就高……
不得不说,人们对智力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想要深入了解智力,就必须先了解其基本概念。
心理学对于智力的定义为“个体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认知能力的有机整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理性思考、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
由此可见,智力与能力联系紧密,并且这种能力具有多样性,既不局限于学习能力,也不仅仅指工作能力,而是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整合。
实际上,智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心理学家对智力的了解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起初,人们认为智力就是单纯的分数,以智力测验中的得分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
然而,人们后来发现,智力或许不止一种,而是有8种或更多,这掀起了心理学界的一场革命,为一些发达国家测验智力低分的儿童,提供了更多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智力与能力之间存在的区别上文提到过,智力与能力是含义很相似的两个概念,但它们依旧存在着区别。
一般来说,在各种活动中,人们都离不开的那些能力就称为智力。例如,无论你是吃饭还是睡觉,都要求你必须具备肢体协调的能力,因为你要用手指夹住筷子,也必须移动双脚、掀开被子、躺下才能睡觉。
然而能力则更偏向于具体领域,例如你擅长绘画,那么你就具备绘画的能力,同理,你想要考取某一专业证书,你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