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题目越来越困难,越来越考查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与思维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比内——西蒙智力量表(Binet Simon intelligence scale)的贡献不仅在于奠定了智力测验的基础,还在于它对教育所作的贡献。
直到今天,其对于各年龄段人群的智力测验题目依然被用于教育实践中。其次,该量表首次提出了“心理年龄(Psychological age)”,其并非人们通常以为的“社会经验的多寡”,而是认知能力的水平。
换言之,判断一个人智力高低,并非以其社会经验为依据,而是要综合考量个体在数学、语文、生活经验等各方面的测验分数,这也正契合了智力的定义。
在有些家庭,父母们望子成龙,却显得过于焦急,当孩子在某些方面显得不擅长时,便否定其能力。
这不仅是不正确的,还会导致预言自动实现效应(Automatic realization effect of prophecy),即你对孩子的知觉会影响你对他的态度,进而导致孩子真的如你所想,变得越来越低能。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考察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发展,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出现困难,家长首先应该安慰并帮助孩子寻找原因,陪他们一起进步与改变。
如果还是行不通,依然可以保持耐心,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孩子总有擅长的科目或者活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各大科目中取得优异成绩,有时候“高分”可能与“低能”挂钩,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往往意味着你有另辟蹊径的机会。
智商的来源“智商”一词来源于后来的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在比内——西蒙智力量表中,研究者用心理年龄作为智力的代表,后来则用智商取代了心理年龄。
智力究竟包含哪些成分我们已经知道智力是什么,以及怎样才算高智商,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智力更深层的东西,即智力到底包括哪些成分?了解了这些,你将对你的一切行为有更深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智力分为
- 液态智力
- 晶态智力
前者指的是我们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例如婴儿一生下来就会通过哭来获取父母的关爱,能够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动作技能,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者则是指在液态智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力,是后天形成的,例如生活经验、逻辑推理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