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拍出了这样一个体制下,人们的局限性和排他性。
不搞上帝视角,这其实很真实。
比如事实被当局蒙蔽。
事故消息被封锁,学生们在核辐射影响下排练,准备庆祝劳动节……
比如对美国的揶揄。
公交车上,奥佳的同事穿着时尚,有大妈嘲讽她“打扮得跟收美元的妓女一样”。
路过一大哥也让她收收腿,“你没在接客呢”。
但,电影版《切》只拿到刚及格的分数。
最大原因在于:
无论是事故,还是人心,它都浮于表面,拒绝深挖下去。
因为拒绝深挖,以至于电影全片2小时10分钟。
都不及剧版一句台词动人:
总得有人去做这件事
不是我们就是别人
我们尽了自己的责任
我们应不应该这样做?
现在来评断都太晚了
我一点也不后悔
有人骂电影版奇烂无比,有人说它平平无奇,也有人被感动到不能自已。
分裂。
但Sir想,与其说感动那些网友的是艾利克斯一家人的故事,不如说是那段历史。
是跟艾利克斯一样参与救援切尔诺贝利的那50万英雄。
没有什么比真实的历史本身更动人。
有人推卸责任,生怕惹火上身。
有人怒不可遏,叫嚣严惩凶手。
有人不知实情,枉受无妄之灾。
有人一身是胆,验证养兵千日……
它记载了一切。
Sir并非要剧情片去还原历史,那从来不是它的责任。
只是,历史中的人,才应该是真正的主角。
不是灾难,也不是灾难扯出来的体制黑幕和意识形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创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时,曾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了上百位相关人员。
其中有孩子的母亲:
我的女儿刚生出来的时候,看上去并不像一个婴儿,倒像是一个小布袋,一个用无数小布头缝补而成的布袋。她全身上下找不到一个开口处,只有两只眼睛露在外面。
有受核辐射影响的居民:
他们都很害怕我们。他们说我们有传染性。上帝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我们?
但当时的报纸上说,他们的核电站绝对安全,比萨玛瓦尔铜壶还要安全。
真安全?
2014年,德国《图片报》报道,萨克森州的野猪体内仍能检测出放射性物质。
原因是,28年前有一块积雨云从切尔诺贝利方向飘来。
而德国与乌克兰之间还隔着一个偌大的波兰。
无独有偶。
同年,一名英国电视制作人,用无人机航拍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遗址,呈现在镜头下的“城市”,空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