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年画
在明万历年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第十四出“补缸”中有“西秦腔二犯”曲牌,且演唱的唱词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与现在的秦腔唱词大体一致。这表明陕西地方戏已经从金元杂剧中脱胎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地方戏剧品种。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
秦腔的鼎盛时期是在清乾隆年间。乾隆三十九年,魏长生率领秦腔戏班初入京师,惊世骇俗的表演技压群芳,令当时极其受士大夫阶层宠爱的京腔六大名班黯然失色。
《日下看花记》中记载:“长生于乾隆三十九(1774年)始于都,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啸亭杂录·郑八》记述道:“魏长生甲午岁入都,名动京师,凡王公贵位,以至词垣粉署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无以为人。”
魏长生演出的秦腔在北京引起轰动,才使得长期处于草根状态的秦腔,得到了京华士大夫阶层的认同,也开创了草根艺术进京演出的先河。在中国戏曲流派纷呈的大环境下,秦腔不断汲取养分,大约在18世纪初一跃成为剧坛盟主,并直接对后来的“京剧”起到孵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