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原著作者是谁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6-26 00:55:07

作者: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近期热播剧《人世间》的全民热追,不禁让人想起20多年前同样几乎万人空巷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从《渴望》到《人世间》,从《渴望》中的刘慧芳到《人世间》中的郑娟,中国电视剧及其表征的女性形象历程和女性自我意识状况,走过了一段怎样的途程?是循环轮回裹足不前?还是浴火重生?是延续、断裂亦或跨越?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渴望原著作者是谁,(1)

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1990年,堪称中国较为纯粹的大众文化产品,也是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通俗电视剧进入中国电视剧主流,也标志着中国大众文化在电视剧领域开始兴盛。中国影视的“大众文化转向”进一步发展。

《渴望》通过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二元对立”的世俗化情节剧模式和扬善惩恶的道德化手段来叙述“文革”后期及文革后,中国一个普通家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渴望》在中国形成了“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的观剧现象,其转移当时大众注意力,平衡心理的功能非常明显亦非常之有效。

渴望原著作者是谁,(2)

引发“万人空巷”式轰动的《渴望》(据说当时很多出租车司机都提早收工回家看剧,以至于那个时段北京“打车难”)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文化现象。

其老少皆宜的合家欢观赏特征,“观众至上”的“煽情”策略,“流水线式”策划、侃剧本,工业化式搭棚集中拍摄等新型生产实践,都无不印证了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崛起,而电视剧呈现的道德理想主义和“反智”倾向(如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王沪生和姐姐王亚茹都不讨人喜欢,都在道德上或性格上居于劣势),也隐含了颇具时代文化意味的意识形态蕴含。

毫无疑问,创作这部电视剧的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一个自80年代的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开始衰退的时代。

时隔三十年,《人世间》这部大戏以东北普通工人周志刚一家三代人的人生轨迹和命运沉浮为线索,串起了20世纪70年代起至新世纪初年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从北方某城市平民区“光字片”的家长里短,到天南海北、上山下乡、高考回城,乃至改革开放,全民经商的广阔社会,该剧都以“平民史诗”的细腻和格局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不断走向改革开放的历程。剧集在好评如潮,几乎“合家欢”式合家观赏与互联网舆情热议中成为近年鲜见的现象级作品。

渴望原著作者是谁,(3)

两剧虽时隔三十多年,但我们却不难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

其一,世俗化趋向。两剧都以家庭故事(血缘亲情,纵组合轴)、人际关系(同学朋友,横组合轴)为核心题材,表达普通人民大众的良善情感和美好愿望,以及正统的普泛的伦理道德原则,这些要素奠定了该剧受众的广泛性和“合家欢”式的共情性。

其二,经验型的美学特性。两剧之叙述均为日常生活呈现与世俗经验表达,往往细节为王,絮絮叨叨,琐琐碎碎,但娓娓道来,从容不迫,以日常性来创造一种亲和平实,与日常生活相距不远的生活体验。

这显然与电影的戏剧化表达以及某些影视剧的超验化、梦幻式表现不一样。两剧都通过线性时间流程进行生活化叙述和纪实性风格表现,有着明显的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倾向。

其三、“故事”本位。从某种角度说,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己的叙述和关怀。人类对故事的需求是本能的。就此而言,电视剧是中国传统的以讲故事为本的话本小说,经过广播时代的广播剧发展到影像时代的必然产品,是故事叙事模式在视听荧屏上的延续。甚至有论者认为电视剧与广播剧关系之密切超过电视剧与小说、电影的关系。不管怎样,这两部剧都以时代变迁背景下众多“这一个”人物命运故事的讲述而让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尤其是,郑娟这个女性形象,让我们想到刘慧芳(无独有偶,饰演刘慧芳的女演员凯丽也在《人世间》中饰演一个接地气的老干部)。两位超有人气的女性形象不乏共同特点,都出身底层,文化教育程度不高,但性格好,总是低眉顺眼,逆来顺受,默默承担一切生活不公与厄运,但也从不屈从于命运,展现出坚韧、坚忍的生命力。

渴望原著作者是谁,(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