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是一首短小的四言诗,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中却占据了极其特殊的位置。它是目前我国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诗歌典籍《诗经》的第一篇,所以,当我们翻开中国诗歌的历史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关雎》。
《诗经》是按照风、雅、颂分类的,那么当初编纂这部书的人,对于各诗篇的顺序是随意排列的吗?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知道。但是,后人普遍认为的是: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篇,并不是随意为之的。
那么《关雎》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内涵呢?为什么历朝历代以来,人们乐此不疲的解读《关雎》?《关雎》到现在还有现实意义吗?下面就跟着我从《关雎》的主旨解读史中,了解一个不一样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吧!
首先来看一下原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字面来看,这首诗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写一个男子对于女子的追求过程,写他在河边看到了一位女子并爱上了她,在得不到她时心里非常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当最终追求到了这位女子后,便奏起音乐,并希望让这位女子过上快乐的生活。
如此看来,这不就是一首爱情诗吗?但是,《关雎》真的就只是这样吗?殊不知,在两年多年的解读史中,这首诗歌的主旨有着极大的变化,最初,并没有把它当做爱情诗——这得从孔子说起。
一、《关雎》主旨的解读简史对于《诗经》的成书过程,现在的普遍认识是,在《诗经》编辑成册之前,大多是散落在民间的歌谣,在经过“公卿列士献诗”、“孔子删诗”等各种途径和变迁后,最终成为了周王朝贵族内流传的“官方内容”。
01.孔子对《关雎》的重视
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可以说有目共睹。
孔子曾经多次论及《诗经》,比如曾经说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且还曾经对儿子孔鲤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里当然不是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而是说不学《诗经》,就无法融入到周朝的贵族圈中去,可见当时《诗经》是贵族圈中的东西。
孔子像
当然,孔子评价《诗经》大多是概括性的总评,除了《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孔子曾经专门评价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孔子对于《关雎》是比较另眼相看的。
但问题是,孔子只是评价了《关雎》带给人的中和之美(这正与孔子重视道德和自我修养、自我克制的思想相一致),或者说带给自己的阅读体验,却并没有将这首诗的主旨明确的说出来,这就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问题,即对于《关雎》主旨的解读。
02.汉儒对《关雎》的解读
等到了汉朝的稳定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于孔子对《诗经》的重视,所以使得汉儒多提到《诗经》,最终竟然发展为一部儒学经典。
汉代讲授《诗经》的人数众多,最为重要的有四家,即“齐、鲁、韩、毛”:齐诗,是因齐国人辕固而得名;“鲁诗”是因鲁国人申培;“韩诗”为燕国人韩婴;而“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享大名。本来,毛诗只是在民间流传,但是后来东汉时期,十分盛行,所以渐渐成为了主流。
但就本质而言,四家解读《诗经》,只是为了力图宣扬儒家思想,所以对于《诗经》的解读,各家大同小异,他们都认为,《诗经》是一部褒贬政治、讽刺统治者的著作,其根本是在说教,所以在众多的人研读、传播之后,《诗经》成为了儒家五经之一,完成了从诗歌集到经典集的变化。可以说,《诗经》是汉儒必读的儒家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