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这种背景,所以当具体到《关雎》这最特殊的一篇时,各家对其主旨的解读,虽稍有不同但无大异,以毛诗为例,它的观点是:“《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可见,汉代对于《关雎》的主流观点,是它的人伦教化作用,是后妃之德,是夫妇之德。汉代的这种观念,流传非常广,而且影响非常久远,一直到了唐代,以《诗经》为说教的核心思想仍然是“正统”。而到了宋代,却发生了变化。
03.朱熹及其以后的理解
宋代一反汉唐时期对于《诗经》的解读,除了从说教意义上理解外,宋人还从情理上进行解读,从文学性上进行解读,各种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可以说十分热闹,在这些人中,朱熹,是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其实朱熹对于《诗经》的解读,与汉儒的解读存在相通之处,其具有革命性的一点,是他对于《诗经》中“情”的认识,他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但是,朱熹虽然认识到这一点,却本着“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对《诗经》中的许多篇目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
朱熹像
朱熹将涉及到男女的很多篇诗歌都评价为“淫诗”,比如评价《将仲子》为“淫奔者之辞”,将《静女》评价为“淫奔期会之诗”,那么对于这最特别的《关雎》,其评价可想而知。
朱熹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所以他的评价,自然而然是元明时期士人的圭臬,尤其是朱元璋登基后,将许多异说杂说付之一炬,又将程朱理学确立为正统的思想,并在科举考试中固定下来,所以从此以后,一直到明朝灭亡,对《诗经》的解读,便更加死板了。对于《关雎》的主旨思想,与前人提出的解说也大同小异。
当然,这其中肯定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一代戏曲大师汤显祖,抛弃了其他的解读,只注重“情”的方面,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将“情”的因素作为首要条件,并在自己的戏剧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到了清代,思想似乎更加保守,对于《诗经》和《关雎》的解读也是大同小异,只不过略有发展而已,对于《关雎》更是冠以“五伦始于夫妇”的教义,仍然认为这是教化之诗,将夫妇放在了伦理道德的范畴。
04.《关雎》是一首爱情诗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受到国际时局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各种思想思潮不断解放,对于《诗经》的认识,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以胡适、闻一多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摒弃了两千年来的主流见解,认为《诗经》与什么政治教化、讽刺纳谏全无关系,只不过是一部古老的诗歌集而已。此时对于《关雎》的解读,只是单纯的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比如闻一多便曾经说过:“《关雎》本意为‘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就是一个男孩子看到了一位可爱的女孩子,十分爱慕,想要追求她而已。
从西周到今天,对于《关雎》主旨的解读,经历了以上几个重要的时期。时至今日,我相信《关雎》是爱情诗这一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很少会有人再极力主张《关雎》是夫妇人伦或讽刺谏喻的诗作,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那是不是说,《关雎》就失去了其现实意义呢?我想不是的,因为除了美学意义之外,我觉得《关雎》还可以指导我们的“择偶”大事。
二、《关雎》之我见首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雎鸠,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在古人看来,雎鸠是一种专一的鸟类,它们一生只有一个固定的配偶,而且一旦结合在一起,就会一起觅食、游玩,可以说是“相敬如宾”,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提倡的爱情观念,“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是多少人向往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