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木那尼峰
它的海拔高度称不上出类拔萃,体量也不算庞大,但在周边几乎无雪的低矮山头衬托和簇拥下,这座雪峰异常显眼,如同褐色“山浪”中屹立的灯塔。
它的山形是如此独特,无论是长途跋涉的朝圣者还是旅人,只需一眼便会惊呼:“冈仁波齐!”
▲ 冈仁波齐与周围群山
02
自然的塑造
与人类的追随
很多人描述冈仁波齐是“金字塔形的山峰”,但跟喜马拉雅山脉以及东念青唐古拉山脉中众多锋芒毕露的角峰“金字塔”不同,冈仁波齐的峰形线条,是温润的。
▲ 圆冠金字塔状的冈仁波齐
峰底坚硬的花岗岩托举起近2000米厚度的、由砾岩和砂岩相间构成的水平岩层,在经年累月的风化冰蚀作用下,岩层被塑造成一级级通往峰顶的台阶形态,累积的冰雪把平行线条勾勒得更为明显。同时,冰川强大的溯源侵蚀作用从不同方向不断向峰顶、山肩侵蚀,像切割钻石般精确打磨着每一面山体,每一条沟谷,棱角分明。
▲ 冈仁波齐北壁
因此,冈仁波齐的峰体从视觉效果上说更有一种整体性,主峰连同侧翼的山脊一起,如同一件完整的巨型艺术品。这种强烈的“雕塑感”,或许就是从古至今人们望见冈仁波齐时,会产生无数“神性”的联想、进而被世界上多个宗教奉为神山的原因之一吧。
特殊的雪峰造型、多条河流的源头……古象雄文明时期的先民们就视冈仁波齐为神山,对神山的崇拜在藏地传播开来,并南传至印度。而围绕冈仁波齐展开的一系列朝拜活动,从古老的苯教开始,跨越时空和文明,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