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洄从之的词类活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词类活用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0-25 16:56:27

溯洄从之的词类活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词类活用(1)

9、桃花源记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把……作为谋生手段。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行船。

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夹着两岸生长。 杂:别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卉。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惊异,诧异。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欲:想要。 穷:走完。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

便:于是,就。 得:看见。 仿佛:好像。

若:好像。 舍:放弃。 初:起初,刚开始。

才:仅仅。 通:通过。 行:行走

复:又。

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而明亮。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宽阔。 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于是,就。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讯:消息。

问讯:询问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乡邻。 率:率领。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间隔: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不必说。(古今异义)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具:详细、具体。)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

叹惋:感叹。(这个词更偏向于“叹”,连起来翻译时只要翻成感叹)

惋,惊讶。 停:住。 辞:告辞。

去:离开。 语:对……说,告诉。 不足:不值得。 为:介词,向、对。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原来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拜访。 如此:像这样。 即:立即,马上。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所 动词=名词)

志:做标记。 向:原来的。 遂:最终。 复:再。 得:找到。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未果:没实现。 果: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津:渡口。问津:探询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考点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

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

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①欲穷其林(尽,穷尽)②穷冬烈风(深)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其: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7.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叹惋(3)咸:咸来问讯(4)并:并怡然自乐

详细——(5) 具:具答之

沿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缘”通“沿”,沿着。

“具”通“俱”,完全,详尽。

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便要还家,设酒/ *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 间隔。问/ 今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4. 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10、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

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探究思考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文体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桃花源记》的文体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这都是根据题目中的“记”这种古代文体衍生翻新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文体解读。所以我们可以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一篇志怪小说。

溯洄从之的词类活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词类活用(2)

10 小石潭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他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西行:向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下见:向下

下彻:向下

西南而望:向西南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流行

犬牙差互:像狗牙一样交错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

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佩环。

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12.隶而从者。

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

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4.近岸。

近:名用作动词,靠近。

古今异义

1.小生

古义:指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角色

2、去:

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

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

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布:

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

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允许、准许。

7.清:

古义:凄清;冷清。(以其境过清今义)

今义:清晰,清净等。

8.以为:

古义:把。。。当作(全石以为底)

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 副词,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

助动词,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 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跟随。(隶而从者)

3.清: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

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 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

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动词,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

动词,看见。(明灭可见)

6.游:动词,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动词,游览。(同游者)

7.环:名词,玉环。(如鸣佩环)

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虚词用法

1. 为:动词,作为。(卷(quán)石以为底)

动词,成为。(为岩)

而: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以: 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介词,用把。(全石以为底)

特殊句式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主谓倒装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宾语前置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状语后置

4.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5.心乐之。(省略主语“我”)

2.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骨

3.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之为乐

字音字形:

佁yǐ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

参cēn差cī

往来翕xī忽

斗dǒu折蛇行

悄qiǎo怆chuàng

古今异义:

【小生】

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

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角色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把)

②卷石底以出(而)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能)

解词:

篁竹:成林的竹子

如鸣佩环=如佩环鸣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摇动,连结,缠绕,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俶尔:忽然

佁然:愣住的样子

知识点汇总

一、注音

篁( huáng ) 佩( pèi ) 洌( liè

坻( chí ) 屿( ) 佁(

翕() 邃( suì ) 寥( liáo

俶( chù ) 怆( chuàng ) 嵁( kān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下小潭 见: 看见

(2)隔篁竹 簧竹:成林的竹子

(3)如鸣佩环 鸣:使……发出声音;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

(4)心乐: 以……为乐

(5)水清洌 尤:格外

(6)岸,卷石底以出 近:靠近,动词

(7)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翠蔓:翠绿的茎蔓 蒙:覆盖 络:缠绕

(8)参差披拂 参差: 高低不平

(9)日光下澈,影石上 下:向下照射;澈:穿过,透过;布:照映、分布。

(10)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11)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12)斗折蛇行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三、填空

1、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2、《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散文)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案: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案: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五、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游览的先后顺序。 特点: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特点:清、澄。写法: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好处: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4、《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似与游者相乐”。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9、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答案: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对“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进行赏析?

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1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3、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描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14、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乐、悲(由乐到悲) 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15、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示例: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溯洄从之的词类活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词类活用(3)

11、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yi)(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一、生字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 箬(ruò)篷 诎(qū) 高可二黍(shǔ)许 石青糁(sǎn)之 髯(rán)执 (zhí)  不属(shǔ) 舟尾横卧一楫(jí)椎(zhuĪ)髻(jì) 葵(kuí) 扇

启壬(rén) 戌(xū)

【解读通假】通假字,应该是同学们最头痛的,因为不知道古人会写什么“错别字”,严谨的小伙伴们可不要学他们哦。通假字的由来不可考究,其实同学们只要有时代感就能理解,古代人子避父讳,臣避君讳,说白了就是晚辈或职位低的要尊重长辈或领导,不能直呼姓名,所以写的时候就有改动,这个细节可是可以考究的哦。虽然有点封建意味,但是尊敬师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然小坏也是老师确实你们的大朋友哦。遇到通假宽容待之,仔细审之哦。

二、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话说微词】小伙伴们都能宽容小坏的语言风格,当然也能够理解古人了。能够认识古今异义与词类活用的小伙伴们自然是学贯古今,聪明伶俐啦,这就是语言风格的问题,这里小坏说微词,就是说阅读从字词,而至句子、段落。要洞悉古人的思维当然还要从适应他们的说话习惯开始,不断的积累,才能读懂啦。

三、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使……平放。 使……弯曲)

(5)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

【文章解剖】画龙画虎难画骨,文章的结构模式、方法运用、名句解析当然是对文章的一种解剖,这种解剖一看行文骨架,二对文章深入认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文章深一步的认识。

五、 文章结构模式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此文体类似于现代说明文

六、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 (3)刻物情态毕备

七、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答: (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八、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九、王叔远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这是因为什么?

答: 为了配合核舟雕刻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点睛之笔】点睛之妙,小坏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小坏教学中一般就给大家留白,磅礴的气势引自哪里,不绝的赞叹来自哪里,我们暂且不去追究,扣上书本来听一听内心的诉说与感受。小小果核暗含天地,短短一文纵观古今。

十、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

2.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3、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

其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4、“鲁直”即他的好友、诗人黄庭坚。

5、作者魏学洢,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7、说明对象是核舟。

十一、概括课文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高超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用具体作品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十二、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人物等的细致描绘,说明了“核舟”构思巧妙、雕刻精细的特点,赞美了微雕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溯洄从之的词类活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词类活用(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