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秋思”,就一定不能不提元代马致远的那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了。
全文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萎的枝蔓缠绕着枯黄的老树,黄昏中一群乌鸦徘徊在其上,哀哀地叫着。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炊烟袅袅。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瘦弱的马,驮着疲惫的游子,迎着萧瑟的秋风艰难前行。
夕阳缓缓落下,在这凄冷的夜里,只有那孤独的游子还在路途上漂泊着。
这首小令简单精炼,无一生僻字,却成了千古绝唱,这是为何?
首先“悲秋”本就是个能引起千古共鸣的话题。
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是孤独的季节,更是伤感的季节。
春天,阳光普照,万物复苏,百花齐放;而夏日阳气更盛,草木也欣欣向荣。
然而盛极必衰,到了秋天,阴气渐重,草木也随之凋零枯落。
如果说春天草木的萌芽,百花的盛放,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那么萧瑟的秋天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
季节轮回,岁月沧桑,所以古代文人一向都是“悲秋”的。
就像屈原在《离*》中所言“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其实马致远还曾写过一首《水仙子·春风骄马五陵儿》,写的是西湖的春景,唯美灿烂,但是却远远比不上这首《秋思》,为什么?
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因素,但和主题恐怕也不无关系。
其次他选取的几个意象都很有典型意义。
藤是枯萎的枯藤,树是风烛残年的老树,乌鸦也被放在了特定的黄昏中,是荒凉的古道,风是凄厉的西风,马是瘦弱的瘦马。
本就是天涯漂泊的游子看到这样萧瑟的秋景怎能不肝肠寸断。
而唯一的乐景“小桥流水人家”,看似与这萧瑟的秋景格格不入,但却是最令人伤心之处。
绿水人家绕,原本是多么静谧安宁的环境,可是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越是温馨就越心酸。
他的家乡,他的亲人,离他是那么遥远,这样可望不可即的一幕加深了他内心的孤苦。
所以你看无论是乐景还是哀景,作者选取的画面都是那样的恰如其分。
他看似句句写景,其实是句句抒情,就像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最后再来看看作者的行文布局。
首先第一句以“枯”、“老”、“昏”这三个形容词,勾勒了一幅凄凉的秋景,而这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而接着的“小桥流水”一句却又是一幅温馨的画面,愁苦的心仿佛有些释怀了。
可是接下来的“古道”一句,又是笔锋一转,描绘的依然是萧瑟的画面。
在这凄厉的秋风中,“瘦马”便登场了。
而在他将景色从上到下,从近到远地描绘了一遍后,吊足了的胃口,酝酿足了情感,“断肠人”才正式出现。
他的影子一直隐藏在字里行间,可是一直到了最后一句才登场,而他甫一登场,诗歌便结束了,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他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没有人知道。
但是“断肠”、“天涯”便足以说明这是个羁旅他乡,江湖漂泊的游子。
羁旅、悲秋,都是常见的主题,但是因为诗人非凡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引起了千古共鸣。
不知你认为这首《秋思》是否担得起“秋思之祖”的称号?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