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秋天高冷安静
南国的秋天热情自由
千百人心中藏着千百种感受
一叶知秋,冷暖自知
九月金秋
这个多彩的季节
就像画家打翻了调色盘
每个人爱上的秋天各不相同
景色不同,感受不同
观景者得景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传统,据说是起源于宋玉。
在宋玉的《楚辞·九辩》当中,诗人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成为了最早悲秋的诗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诗词对于秋天都是这种悲秋的态度的。
比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就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就是完全不同的态度。
然而,纵览中国古代诗文当中,我们发现,写秋天写得最好的,不是唐诗,不是宋词,而是这首你我皆知的元曲。
这首散曲名为《天净沙·秋思》,诗人名为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简单,前面的三句只不过是意象的排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单独看上去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环境,然而组合起来,却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
这些所有的意象,无论哪一个,单拿出来,都可以代表秋天,然而当这些意象集中排列的时候,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让人觉得悲伤和压抑的秋天。
这就是意境的力量。
诗词的布景唯美而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