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杨万里所写《稚子弄冰》背后的文化知识趣谈
这几天小学生刚刚开始网上授课,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材里,开篇就收录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五年级语文教材影像
这首小诗写得超凡脱俗,画面感极强,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短短28个字,逼真清晰展现了一个小孩子大清早从“金盆”里取了一块冰玩的场景,可以想象出来,应该是一盆水的表面结了一层薄冰,而不是一盆水都冻结实了,孩子用手一捅,正好中间一块捅了一个洞的冰就可以拿在手里了,这孩子用彩色的丝线将其穿过去系住,提留起来当成乐器去敲打。而孩子的这一举动是因为前一天,他们目睹了大人们开展打春仪式后的模仿。但作者说“敲成玉磬穿林响”应该有其想象的成分,因为一块冰必须很薄才可能敲响,其响声也不至于传太远,如果太厚了几乎都发不出多少声音了。
这里需要解释作者所说“金盆”是指古人盛水的铜器,因为金黄色所以古人称之为“金盆”,其实一般不是金的,除非在皇宫里也许有真正的金盆。这一种称呼有点像我们现在刷暖气片的铝粉,在称呼上一般也叫“银粉”是一个道理。
作者写的是孩子模仿大人“打春”的仪式,涉及到关于“打春”的背景,“打春”一般在农历的“立春”的前一天(大约公历2月4号左右,农历在春节前后不定),这一天村民用土堆一个牛出来(也有的地方用草或者纸扎一个牛),一般由当地的官员,拿装饰好的彩带鞭子击打春牛三下作为仪式的开始,以表达迎春的意思。很有点像现在动工剪彩,或者像春天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国家*每人扛一把铁锹去种树一样。一般必须是最高领导先象征性挖第一锹土,其他人才开始挖土一样。官员做个样子就走了,而广大农民随后很多人会上来也做打春牛的动作,直到将其打烂,以示上行下效,贯彻落实。
全诗用镜头抓取瞬间场景的手法,生动形象再现了小孩子昂扬的玩耍热情,冰的寒冷和孩子热烈玩心确实形成明显对比,尤其在52岁的作者心里,一定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据记载,《稚子弄冰》是杨万里在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春写成的,当时52岁的杨万里在常州知州任上。但也就是该年二月,即写成该诗一两个月之后,就离任常州等待空缺,第二年他开始出发去广东赴任。那么作者是在什么背景写下的这首诗呢?而杨万里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南宋诗人杨万里
我们今天说到杨万里,似乎和宋代的苏轼等其他诗人没啥区别,而且杨万里文学成就也很高,流传下来的作品高达4000余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但是因为杨万里出生的年代过于特殊,杨万里不仅仅出生在一个天下大乱的年代,而且直接出生在一个天下大乱的年度,杨万里出生在1127年10月,这一年的历史过于特殊,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年的历史巨变予以了解和掌握。
公元1127年一月,刚刚干满一年皇帝的宋钦宗赵桓(1126年金兵迫近开封,束手无策的宋徽宗赵佶禅让皇位与太子赵桓)第二次去和已经将开封包围的金兵谈判,最终被扣留无法返回。这一年的二月六日,金太宗下诏废宋徽宗、钦宗为庶人。逼迫宋钦宗当众人面脱掉皇袍,换上平民之衣,吓得随行宋大臣不知所措,凡有抗议者当场击*,大宋王朝的尊严碎了一地。随后将已退位一年的宋徽宗及太后、各皇子皇孙、后宫妃子、帝姬等全部掠去为奴。这就是宋王朝历史上最著名的、被岳飞写入《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靖康之耻”。这一年的变故对于中国汉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影响。
民族英雄岳飞画像
金兵掠走徽钦二帝后,放回几个当时随钦宗一起谈判的官员,回开封城,召集百官要求立一个赵姓以外人为君主。这才有了张邦昌被立为帝,改国号为楚的历史。
这在汉族的历史上是极为耻辱的一段历史,我们正规历史一般对此避而不谈。话说张邦昌曾被钦宗指派与康王赵构一起被送金营作为人质,因为主张割地乞和,深得金人赏识。金兵掠走了徽钦二帝,张邦昌被迫干了个傀儡皇帝,但随着天气转暖,金国人不喜欢开封夏天的热,就开始押着宋徽宗、钦宗以及皇子皇太后皇妃一众千把人,开始向东北撤离。张邦昌就毅然还政赵氏王朝,随之而来的康王赵构即位,这才有了南宋的开始,这在宋王朝的历史上、甚至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