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
杨万里是和南宋政权同龄的一位诗人,他出生之年就是北宋灭亡和南宋开始之年。而作为南宋的名人岳飞,此时已经24岁,他19岁入伍参加“抗辽”的队伍,20岁父亲去世回家守孝。22岁赶上金兵灭辽之后大举南下,23岁再次投奔抗金队伍,北宋灭亡之年,24岁的他刚刚进入大将宗泽的视野,崭露头角,正是他辉煌人生的起步阶段。
而这一年,大诗人苏轼已经去世26年。这也就是为何苏轼的诗里全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而岳飞则多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无奈和悲壮,因为他们都赶上了自己的时代,而就在这一年冬天的10月,杨万里出生在江西吉水。
杨万里塑像
当杨万里写《稚子弄冰》时,偏安一隅、苟延残喘的南宋政权已经维持了超过半个世纪,而在我们今人眼里印象很差的高宗赵构,也在干满36年皇帝就主动辞职不干了(至少这一点值得表扬),赵构传位的养子赵昚,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也已经干了16年。杨万里小时候传颂岳飞抗金的的故事,他15岁时岳飞“被谋反被处死”,他27岁考取进士的时候岳飞虽死还顶着罪臣逆子的恶名,在他35岁时岳飞被平反昭雪,逐渐成为大家传颂的英雄人物。
而他写该诗时,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他自己不愿意伸手触及寒冷冰块的畏缩,才反衬出孩子童心的可爱与好玩,所以看似写“稚子”玩得开心,也反映出作者对于岁月流逝的淡淡忧伤和成人世界里必须畏手畏脚的暗暗感慨。
在该首小诗里面,另外还有一个现代常见的词需要作出解释,那就是“玻璃”,在今天的语言环境里,“玻璃”是一个专有名词,专指现代工业非金属硅酸盐类建筑产品,具体所指谁都懂得。虽然非常类似中国传统的瓷器,但对于中国来说,玻璃却是“舶来品”。古埃及据称有4000年的玻璃制造史,欧洲的玻璃生产也应该比中国早300-400年。
大约在清朝康熙或雍正年间,有人认为是从海上,经茶叶贸易将玻璃制品传入中国,也有人认为是当时清朝宫里的欧洲传教士将玻璃制品带入。台湾人在光绪年间的1887年开设民间的玻璃器皿厂,在中国大陆,玻璃器的大面积普及其实时间并不长,应该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事情。
所以杨万里在我们普及玻璃用品的800年前(1179年),就用“玻璃”一词事实上是非常新潮的,其实际所指,显然不是今天所说的玻璃,而是指天然水晶。而天然水晶在我国古代一般被称为“水玉”,这一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文献《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日堂庭之山……多水玉”。
古籍《山海经》
而到了唐代,有位僧人叫玄应(感觉像唐僧的兄弟,呵呵),为阅读佛经、解释佛经中疑难字词,编一部音义类著作《玄应音义》,对400余部佛经收词注释,共约八千条词语。其中讲到在西域盛产一种宝贝叫“颇黎”,就像“水玉”一样。
但一般人都不知道这个典故,还是因为一位大诗人,让“颇黎”一词名气大涨,那就是李白。
诗仙李白
李白给自己的第二个孩子起名“李天然” ,而称呼其小名“颇黎”,别人不懂啥意思,本来就出生在西域的李白说“颇黎”就是“天然”的意思。李白所表达的意思比较明白,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干净透亮,具有和水晶一样的灵魂。这有点像今天精通外语的家长,喜欢给孩子起个外语小名一样(比如Kimi、Juno、Sade、Wade等),所以后人猜李白所说的“颇黎”应该是古代吐火罗文对于天然水晶的称呼的发音,特别类似于也同样从西域传入的“葡萄”。就是说“颇黎”到“玻璃”就是简单的音译,单独每个字是没有独立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