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最大的悲剧就是亲手把美好撕碎。
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动画?我想,我喜欢动画片是因为它代替了父母的陪伴,填补了我遗憾的童年;更重要的是,它成了家里小孩的粘合剂,即使长大后各自疏远了,靠着动画片这一话题,也能聊上几句。
前段时间,《蜡笔小新》的国语配音蒋笃慧老师走了,于是同宿友聊到这部动画片,发现大家都拥有一个小新的共同记忆,也是这个时候我才听说——
《蜡笔小新》是有原型的,5岁的小新为了救妹妹小葵,而遭遇了车祸,小新的妈妈美伢因为小新的离世,精神受到重创,为了留住想象中的小新,妈妈画下了生前的小新。
一次机缘,臼井仪人去了医院,碰巧知晓了这件事情,感动之下决定把小新生前的故事制作成动画,并取名“蜡笔小新”,这也是为什么动画中小新一直走不过5岁,因为他的一生只有那么长,现实的美伢依旧停留在儿子还活着的记忆。
喜欢动画,大概是因为它留住了美好,它可以在悲剧来临前提前退场。
我也被这一传说感动了,甚至有很长时间出不戏。直到前几天我在贴吧翻到了臼井仪人的采访,他说:小新形象的灵感其实是来源于儿子,动画里的小新是儿子生活的写照,我觉得孩子的世界观很奇特很有意思,就想把它记下来。至于为什么小新是两条大粗眉,只是因为我眉毛稀疏,又无法改变,就只能在漫画里找寄托。
小新的身世谣言不攻自破,但这仅仅只是开头,网络的悲情主义并没有放过孩子。大家把炮火转向了小葵,纷纷开始质疑小葵的身份。网络上流传最广的谣言是,在小葵5岁的时候,爸爸因为车祸而过世,美伢精神失控经常暴打小葵,“新子”则是小葵从未来穿梭而来,存在是为了验证小葵的真实身份。
论点需要论据,但拿“两条粗眉毛”、“性格安静”、“经常被骂”来作证小葵并非爸爸妈妈的亲生孩子,我还真的是头一回见到。
这种不切实际的“细思极恐”跟听信了希特勒没有死的朋友们,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陈铭老师说过:野史最具有黑幕,因为小众,容易给人带来知识的优越感,而优越感和悲情主义恰恰是传播心理的动因。
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是上人物传记鉴赏课的时候,老师挑了网上特别有意思关于“宫崎骏动画作品的恐怖真相”那篇文章,里面认认真真地帮观众科普了那个表面上陈述美好、描绘童真的电影导演,事实在它的作品中夹带私货。
只有幼儿或接近死亡的人才可以看到龙猫的设定牵扯到了日本的诡异奸*事件;千与千寻讲述的是大人世界的潜规则,小玲是狐妖折射的现实生活的白领;幽灵公主的音符具有教唆性……不仅仅是宫崎骏,就连养成游戏《旅行的青蛙》也被指责有监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