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英的意思是:靠修行成佛,是身体力行的刻意,有所求;而靠悟性成佛,是无形中的悟,无所求。修行就是以行为牵制心性,而参悟是由心性自然而然就能带动行为,显然是后者更高级,所以丁元英觉得成佛可悟不可修。
我读这段话时,想起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这句话,理论就是“悟”,实践就是“修”,其实两者再动态中就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只悟不修或者只修不悟,最终都是无法达到至高境界的。
所以,我始终觉得丁元英的话,有几分片面。
智玄大师又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原著中,丁元英是这样回答的: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
丁元英的意思是:佛指的是一个人的觉性,只要人心中有觉性的时刻,佛就存在过、出现过。人的皮囊有生死时辰,但是人的觉性是无形幻化的,只要你当下觉悟了,佛就会彰显出来,如果遇到障碍了,佛就不会彰显出来,但有时候即便没有障碍,可你没有觉性,佛也是不会彰显出来的,如果能在心中打破这个屏障,那么你就离涅槃不远了。
我读丁元英所说的这段话,总是有一种形而上的感觉,不够全面,缺乏逻辑。如果佛指的是人的觉性,唐僧为什么还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经历第一难的时候,他也会从中悟到些什么,既有所悟,便是丁元英口中的“觉性”,按此逻辑,一难就已成佛。
实则不然,唐僧的九九八十一难中,每一难过后的“悟”都是离佛更近了一步,而不是就到了“佛”的那个位置。
所以丁元英所说的佛指的人的觉性,不过是蜻蜓点水,站在佛门之外的“佛”罢了。
智玄大师: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到的门槛了,离得到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我所理解的大师所说的“只差一步”,大概就是要以芮小丹的生命作为代价,才能让丁元英心中的三分*气和一分痞气,全部归为真气。毕竟,佛门净地,是不容“*和痞”二字的。
而丁元英并没有想要跨进佛门的门槛,他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正亦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