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西方的情人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新节日,“这叫情调”女主人将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就这样推销给了大众;1991年女主人公搬进了带电梯的楼房、听着随身听、身着牛仔套装、浓妆艳抹,身体力行地诠释了金钱包装而来的时尚潮流;1998年家具厂厂长骑摩托车会被人嘲笑,车已经被品牌所替代,买车不叫买车,作为艺术总监的人要买捷达。
“知青”电视剧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传播使人们相信特定的身份要配特定的商品,不同于常人的选择代表了优良的品位。
“知青”电视剧使商品与虚幻的风格、时尚、潮流建立起了联系,人们沉浸在“知青”电视剧营造的拟态环境中渐渐习得了这种价值观念,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到了现实社会中,加强了现实社会的消费主义气息,不断强化消费带给社会的认同感,使得拟态环境环境化。
收看“知青”电视剧的过程就是接受消费社会生活方式、对消费主义价值取向加强认同的过程。然而没有人可以逃过这样的生活,人们生活在消费社会,广告已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
消费主义生活的情感宣泄随着消费主义盛行,基于社会变化造成的心理缺失使得怀旧成为人们选择文化产品的消费理由。
在怀旧风席卷文化市场时,各种年代剧充斥荧幕,其中“知青”电视剧成为了呼应怀旧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忆往昔岁月的同时,带给身处大时代变革的人们温暖的心灵抚慰。怀旧的本意指“一种对重返家园的痛苦渴念”。
经济急速发展的中国也是新旧不断更迭的中国,传统的家园在人们长大后往往不复存在,社会急速变迁下怀旧的需求成为重塑“知青”电视剧的动因。
消费社会中怀旧成为一种商品,补偿人们对岁月的怀念,这就是消费社会中对于“知青”电视剧的怀旧消费。
真实与非真实内爆而成“超现实”“知青”电视剧的怀旧消费并非真正想要回到过去,而是借电视剧进行“想象性溯返”,在目睹过往景象的同时将思绪带回到过去,从而激起一种情感复抚慰,在抚慰中疗愈现实的情感不顺,实现现实身份的认同。
老一辈人借观看“知青”电视剧制造集体回忆的契机,仿佛在一瞬间又将人生带回到最富激情的岁月,虽然一无所有但怀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满腔热血。
还有那个年代的淳朴乡土风情,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的炽热,都是在社会变动过程中被消耗的。发展市场经济、下岗失业这些城市变迁让老一辈人生活在当代倍感疲惫。
而借观看“知青”电视剧却可以暂时回到往昔躲藏,在被过滤了苦难的电视剧中,一切的苦难会有甜蜜的结局,所有的奋斗都会迎来成功的慰藉。
杰姆逊指出“怀旧影片需要的是消费关于过去某一阶段的形象,而并不能告诉我们历史是怎样发展的。在这样的怀旧中,电影带给人们的感觉就是我们已经失去了过去,我们只有关于过去的形象,而不是过去本身。”
换而言之,老一辈人收看“知青”电视剧也并非真正想要看到当时社会的苦难,也没那么关心历史问题的根源和社会进程中的必然问题,他们想要的只是在电视剧中暂时逃避现实生活的不安,在熟悉的回忆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安抚。怀旧不是正视真实历史,而是在熟悉的过去中获得心理补偿,获得面对现实生活的情感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