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成长环境,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0-30 03:32:38

《黄金时代》汪恩甲(袁文康饰)

汪恩甲在带来钱的同时也纾解了萧红内心的寂寞。再一次把钱花光之后,萧红和汪恩甲一起回到了哈尔滨。但他们的感情并没有维持多久,汪的性格软弱注定了这场婚姻的悲剧。当萧红*,家庭经济出现危机时,汪恩甲无法负担金钱的重负,借口回家取钱,从此一去不返了。

就在萧红身心俱惫的情况下她遇见了生命中第二个男人萧军。萧军的出现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挽救了萧红枯败的人生。在与萧军相处的那段时光萧红不仅在文学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在爱情上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与萧军的相处激发了萧红的创作灵感,1932年年底,萧红写出了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之后他们辗转多地,到过青岛、上海等地,在此期间认识了鲁迅等文学大家,1932至1935年这几年的流离动荡使萧红在文学上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和进步,这一切也离不开丈夫萧军的帮助。

萧红的成长环境,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5)

好景不长,萧军没过多久便厌倦了和萧红的这段恋情,开始寻求刺激的婚外恋,甚至还多次对萧红进行家暴,给萧红的精神和身体造成了较大刺激与损伤。为了摆脱这份痛苦,萧红在日本东京呆了半年。

萧红从日本回国不久,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民族的灾难,使萧红暂时摆脱了个人生活的痛苦。1937年9月,在上海沦陷的前夕,萧红及其他文学创作者从上海撤退到武汉。1938年她与生活6年的萧军分手,恢复自由。

爱情总是在不经意间来到萧红身边,当她对爱情一次又一次失望后,总有一个人来抚慰她的心,这个人叫端木蕻良。端木蕻良不同于前两段恋情,他给予了萧红极大的安全感,而这段恋情也陪伴萧红走到生命的尽头。

萧红的成长环境,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6)

端木蕻良

当时两人的感情并不被看好,许多朋友因为端木蕻良的政治立场等因素都对这段感情给予极大的否定,认为这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萧红并没有思考太多就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了,早已褪去恋爱激情的她更重视一段感情能否给予她安全感,也许在萧红心中,端木就是这样的人。

这段感情一直延续到1942年,在生命最后这几年萧红再一次迎来创作高峰期,在与丈夫躲避日本轰炸来到香港后,萧红创作出自己回忆里最宝贵的那片自留地《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带有强烈的自传体色彩,被茅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是萧红坎坷一生最后留给自己的礼物,儿童时期的五彩缤纷与余生的坎坷曲折相比,不禁让人唏嘘。

飘荡的文字世界

萧红坎坷飘零的一生是她的文学最丰沃的土壤。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思想觉醒,少女时代的萧红对于平权意识和自由人生已经有很高的追求。在经历了军阀混战和抗战之后的萧红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在四处飘荡而攒下的宝贵体验都化作写作最好的素材。

萧红的成长环境,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7)

《五四运动》油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34年,萧红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与鲁迅先生相识,成为鲁迅的学生和朋友。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就是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的。萧红的《生死场》用悲惨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在辽阔土地上穷苦人民被奴役的悲凉画面。

她的文字简单朴实,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心。或许是她出生在地主家又亲身经历过九一八事变的缘故,她的文字总能很好贴近底层大众的形象,在离乱中还原历史,却又不带着高位者对底层的悲悯心态,而是站在同等角度去描绘现实。

即使一生飘荡,梦里还是故乡好。飘荡的文字与人生都离不开故乡的汲养。萧红后期作品从现实回到了梦幻中的家园。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呼兰河传》写出萧红儿时记忆中的家乡,写出了北方小城镇的琐碎日常、邻里之间的相处之道。萧红的文字透露着本人的生活轨迹,也许是一生漂泊的经历造就她文学上的传奇,又或者是她的文字带有浓厚的飘荡感,使人不得不把她的文字和她的一生结合起来才组成一个更具体更真实的萧红。

萧红的成长环境,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