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心血来潮,仪式感上身。
想做一个系列:“XX年前,中国电影是怎么拍XX的”。看空出来的两栏就知道,这事儿做起来,可大可小,最后能做成什么样儿,看心情吧。
回望过去的目的,不是为了衬托当下有多糟,也不是为了表达过去有多好。而是,我心里始终觉得,不管现在是好或糟,都不能忘了,美好的东西到底长什么样子。
今天的主题是:
十年前,中国电影是怎么拍爱情的?
为了全面和平衡,我从内地、香港和台湾各选了一部代表作:
《失恋33天》(2011)、《志明与春娇》(2010)、《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
我知道一定会有不同意见,但结论还是放在这:
过去10年,华语世界再没有出现比这三部更好的(主流)爱情电影了。
在三部连着重温一遍之后,我更加肯定了这一点。
1.
尺度
看多了虚假的糖水偶像剧,我们或许都忘了,爱情电影要拍好,往往离不开尺度。
这三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主流爱情电影如何精准地拿捏尺度:
性。
《那些年》当年在香港公映时被定级为ⅡB,离三级片只有一步之遥,在内地公映时也被删减了整整10分钟,就是因为,电影虽然没有明显的黄暴元素,但还是有不少涉及性的展示。
比如*。那个永远裤裆凸起、一脸色眯眯的同学,很多人一定都记得;
比如打飞机。男主从高中课堂,一直打飞机打到大学宿舍;
再比如裸露,男主在家里,从来都是一丝不挂地走来走去。
不过,《那些年》对性的处理,好就好在,分寸感和反差感极佳:
一方面,电影对青春期男生的性刻画,极致夸张,但并不猥琐,坦坦荡荡,不扭捏不做作。男女生看了,哪怕无感,也不至于会感到不适。
课堂打飞机一段,加入对女老师的性幻想,很多男生一定会心一笑。
另一方面,性元素和女主又是完全剥离开的。
所有的夸张、搞笑、丢脸出糗,都只会发生在男主柯景腾这边,对女主沈佳宜,电影的视角永远是干净的、清澈的,甚至发光的。
这样的反差,也是《那些年》让人又哭又笑的原因之一。